60年前還沒有超音波檢查...》開刀像開獎,肥油還是腫瘤,劃開肚子才知道

志志的醫界奇觀志志的醫界奇觀 撰文者: 劉育志2016-02-28
20世紀中葉,醫師能用的診斷工具依然十分有限,大概就只有聽診器和X光。那時候評估是否需要剖腹探查往往只能仰賴醫師的手,摸一摸、按一按,靠著幾分經驗和幾分運氣來做決定。雖然切開肚皮就能一目了然,但是有些醫師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侵入性較低的方法,能夠在術前提供更多的資訊來幫助診斷?

要曉得即使到了面對一個大腹便便的患者,醫師甚至很難篤定地說他的肚子裡究竟是藏有腫瘤、積滿腹水、抑或根本只是懷了身孕。所以幾乎每一位病人都得接受剖腹探查,方能得到解答,一直要到超音波被應用到醫學上才終結了這種「開刀像開獎」的窘境。

聽不到的聲音

早期,這項技術的研發並不是為了醫療,而是為了偵測一種戰爭機器,那就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潛伏在海裡伺機而動令人喪膽的U型潛水艇。想要偵測藏在水面下的潛艇,得從飛在空中的蝙蝠講起。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蝙蝠依然可以快速地飛行、靈活地翻滾,這對人類來說,是無比神奇的特異功能。

18世紀末,熱切的義大利生物學家史帕朗札尼[1]躲在黑暗洞穴中觀察蝙蝠的一舉一動,爾後破天荒指出蝙蝠能於黑暗洞穴中精準飛行的關鍵,是牠們藉著音波反射來判斷四周物體位置。然而,人類卻聽不到如此高頻的聲音,這些頻率超越人耳極限的聲音就被稱為「超音波」。

尋找體內的殺手

大幅扭轉醫用超音波樣貌的是一位婦產科醫師─艾恩‧唐納德[2],他誕生於蘇格蘭的醫師世家,二次大戰時,唐納德醫師進入英國皇家空軍服役,開始與冰冷的機器為伍,也逐漸對聲納、機電、和雷達產生興趣,閒暇時就動手組裝各種小機件。退伍後的唐納德選擇當婦產科醫師,然而因為缺乏檢查工具,常讓他感到挫折,例如女性患者可能會問說:「醫師,為什麼我的肚子會愈來愈大?」

腹部脹大的原因何其多,可能是腸胃道腫瘤、結核病或寄生蟲,可能是卵巢子宮的腫瘤,可能是因為心臟、肝臟、或腎臟衰竭而產生的腹水,甚至可能是單純的肥胖或懷孕,偏偏唐納德醫師僅能仰賴病史與手的觸感來做診斷。這一切,幾乎都得一刀劃下,才能得到答案。外科醫師在一刀劃下後,可能捧出一顆直徑20公分大如籃球的腫瘤,也可能在一刀劃下後,赫然發現其實沒有什麼病。這種「開刀像開獎」的作法讓唐納德醫師覺得很苦惱,一心一意想找出更精確的檢查工具。

西元1954年,唐納德醫師耳聞倫敦的腦神經外科醫師正藉著超音波診斷腦瘤,他馬上前往倫敦一探究竟,但得到的盡是負面結果,諸如「影像非常不清楚!」「超音波沒有什麼臨床診斷價值!」不過,唐納德醫師並沒有放棄超音波,反而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親自用超音波做檢查。

幾個月後,唐納德醫師就獲得了一個機會。有位婦女住進病房後,唐納德醫師無法判斷她的肚子裡出了什麼問題,只好建議進行剖腹探查。他對病人及家屬說:「我也希望能夠用不流血的方式來做診斷,但是目前還沒有辦法,我自己是很想試試看超音波能不能成為新的診斷工具。」

「那何不來我的工廠試試看呢?」病人的先生說,原來他是一位汽鍋工廠的高階主管,「我工廠裡有超音波金屬探測器,你就找一天來吧!」

唐納德醫師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就與同事載了兩大車「新鮮腫瘤」前往汽鍋工廠,有些是巨大的卵巢囊腫,有些是子宮肌瘤,唐納德醫師把前幾個星期的手術成果全都帶去測試。

1
2
單頁閱讀
志志的醫界奇觀

志志的醫界奇觀

查看全部

劉育志

劉育志,1978年生,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對於人性、心理、行為與歷史有許多的好奇。於《皇冠雜誌》與《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與白映俞醫師一同經營《好奇頻道》。
網誌:《外科失樂園》 http://www.chihchih.net/
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chihchihworld
電子郵件:chihchihworld@gmail.com
著作:
2007《外科失樂園》平裝本出版社(筆名:小志志) 
2012《刀下人間》時報文化出版 
2012《醫療崩壞─沒有醫師救命的時代》貓頭鷹出版(合著) 
2012《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華成出版 
2013《公主病,沒藥醫!》華成出版 
2013《護理崩壞》貓頭鷹出版(合著) 
2013《刀下人間》盛大文學出版(簡體版) 
2013《臺灣的病人最幸福》臺灣商務出版
2013《玩命手術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商業周刊出版
2014《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貓頭鷹出版
2014《肚子裡的秘密》臺灣商務出版
2015《醫龍物語》活字文化
2015《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2》貓頭鷹出版
2015《圖解婦幼生活醫學:日常保健一看就懂》木馬文化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