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死並非不幸!日本暢銷作家:再也沒有比家庭更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人生必讀的一本「家庭經」,我們總是習慣「表現幸福」、「隱藏痛苦」。
「幸福為什麼這麼難?」那是因為我們有著一顆慣性追求「幸福範本」的心。
面對這些苦痛時,選擇逃避、面對或自我封閉,這些方法都沒有對錯。
最重要的,自己必須要有信念,讓家族成為人生的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宿命。在形成「家庭」這個群體前,我們都應從「自己」出發。
不被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影響甚至束縛,才能有更健全的家庭關係。
孤獨死並非不幸
我記得之前NHK的紀錄片中,有一個兒子在粗工大街尋找很久以前離家出走的爸爸。兒子在父親離家出走後吃了很多苦,為此他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但是當自己長大成人、有了工作後就開始想,父親為何會離家出走,而且他很想知道父親現在在哪裡,於是他就開始尋找父親的下落。最後,他得知父親在大阪釜崎生活。
他下定決心要去見親生父親。因為他出生後就和父親分開,所以對於容貌和身影都沒有任何記憶。雖然最初有點彆扭說不出話,但是隨著拜訪的次數增加,漸漸地也開始交談對話,畢竟是血濃於水,父子間的親近感也慢慢產生。
兒子在名古屋附近找到工作,新年或是其他節日也會和父親一起吃飯。最近兒子找了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想把父親接過來一起生活。這是一個重生家庭的開始,父親好像也很開心。一般這種家庭都是首先兒子有此意,然後開始展開尋找父親的行動,找到之後花時間和父親培養感情,接下來就是兩個人一起住。
分離好些年,連面都沒有見過的人因為彼此有心,所以才共同組成一個家庭。因為有了身為家庭成員的意志,所以才形成了家庭的型態。若是心靈不相通,就不算家庭了。相較於一般的家庭型態,要先有想成為家人的想法,才更適合稱為家庭。血緣並非那麼重要。因此,我想再重新思考幸福的家庭到底是什麼?
有很多日本人這麼想,「我想死在家裡榻榻米上」。但是,我想現在應該是改成「我想死在家裡床上」吧。我想應該很多人想要在自己家裡,在家人守護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似乎在醫院床上死亡的情況比較多⋯⋯。
如果沒有家人的人會怎麼樣呢?沒有守護自己的家人,在不被人發現而嚥下最後一口氣的例子似乎不少。隨著社會趨向高齡化,獨居老人逐漸增加,在都市內有很多孤獨死的例子。
如果是在鄉下地方,因為社區間的連結緊密,所以很容易被人發現。郵差或是派報員在送件時會順便出聲打招呼,確認主人是否平安無恙。甚至有些鄉下會在玄關處插上象徵主人平安健康的黃旗。在前陣子發生地震的長野縣白馬村,因為知道彼此的家庭成員,甚至知道誰睡在哪間房,所以在地震發生後就可以馬上從崩塌的屋子中救出傷者,無人罹難。
在高齡化社會中,所謂的家人並非是擁有同一血緣的家庭,而是社區中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家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家人,也就不會孤單寂寞或有任何不便。
現在是再一次重新考慮何謂家庭的時候了!
大家都會覺得獨居在都市中,然後一個人就這樣孤單離世實在無比悲慘,但真是如此嗎?也許當事人非常享受一個人生活的樂趣,也許活得自由自在也說不定。或許當事人正期待自己不被任何人發現,就這樣悄然無息地離開這個世界也說不定。
或許身後事會對家人或子孫造成麻煩,但只要當事人滿意,那又何妨。孤獨死,應該是抱持著某種覺悟而選擇的。更有人選擇這樣的死法,首先慢慢減少食物的攝取只喝水,然後最後不吃不喝地虛弱斷氣。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有如橫死荒野,但我想只要有思考過自己的死亡就好。或許與其在被無情無義的家人守護下離開人世,不如自己滿足地嚥下最後一口氣離開。一個人的死法就代表那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像自己的死法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