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竟藏有「癌症指紋」!英國台灣醫師發現關鍵方法,抓出「攝護腺癌」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筱庭2020-03-11

癌症醫學技術又有重大突破!由台灣學者、倫敦大學醫院(UCLH)腫瘤內科醫師吳岸叡領軍的倫敦大學學院(UCL)科學團隊,發現透過周邊血液中「循環游離DNA」分析,找出血液中的「癌症指紋」,就能早期偵測出攝護腺癌發生或復發,而這項技術也有機會運用在肺癌和膀胱癌等癌別。

攝護腺癌是中年男性常見的疾病,年紀越大發生的機率越高,長年佔據台灣男性十大癌症前五名,因早期沒有症狀,發現時多半已是晚期,若能提高「術後追蹤」或「早期偵測」的準確度,就有機率提高存活率。

攝護腺診斷依據PSA容易受不同因素影響

目前護腺癌診斷的依據,多半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為判斷依據之一,但這數值常常會因不同原因受影響,例如泌尿系統感染、攝護腺肥大,或近期做過肛診,甚至射精、長時間騎乘腳踏車,都有可能造成PSA上升,造成臨床上診斷困擾。

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進寶解釋,以PSA作為診斷攝護腺癌依據,雖然醫界已使用數年,但並不是個可靠、專一的癌症指標,還是得靠切片取得器官組織做病理診斷。臨床醫學界一直都在研發能精準判斷且不具侵入性的方法,因為不是所有部位都適合切片。

這一次由吳岸叡領軍的突破性研究,可透過血液樣本即能檢測癌症特徵,對於醫師與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靠血液樣本檢測癌症特徵:癌症指紋

過去大部分的癌症研究主要是分析組織檢體,而攝護腺癌經常轉移的部位包含脊椎或是大腦,要取得轉移後癌症的檢體相當困難。但透過此次研究成果,從血液樣本即能檢測癌症特徵,從交叉分析全基因甲基化信號以及攝護腺癌的基因變異,找出血液中的「癌症指紋」。

「癌症指紋」簡單來說,就如同找到相當於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紋」,可即時追蹤癌症的變化,可應用在偵測早期癌症復發,並幫助醫師即時了解病患治療的反應和藥物選擇。

吳岸叡解釋,「這個研究成果很可能改變對未來攝護腺癌的早期復發診斷和精準化治療,同時一樣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推廣到其他癌症,例如肺癌和膀胱癌。」吳岸叡說,研究結果用於檢測癌症特徵,有極高臨床價值,倫敦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團隊以運用次世代定序(NGS),在周邊血液中發現攝護腺癌的分子特徵。

吳岸叡是倫敦大學癌症研究中心(UCL Cancer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員,同時兼任倫敦大學醫院(UCLH)腫瘤內科醫師。此研究於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臨床醫學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研究方法也可推廣到肺癌和膀胱癌

「這個研究成果很可能改變對未來攝護腺癌的早期復發診斷和精準化治療,同時一樣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推廣到其他癌症,例如肺癌和膀胱癌。」吳岸叡說,這篇指標性的研究是利用次世代定序的技術,檢測「循環游離DNA」(cfDNA)中全基因的甲基化變異。甲基化是一個很常見的基因修飾,在人體內不同組織甲基化的信號都不相同。

而人體內「循環游離DNA」的量十分稀少,因此過去要分析「循環游離DNA」的全基因甲基化信號相當困難。這篇研究成功找到超過1000個攝護腺特異的甲基化變異,這些甲基化的位點將可以用來更精準的偵測腫瘤變化。

研究的通訊作者阿塔德(Gerhardt Attard)指出,正在進一步探討攝護腺癌在血液中的「癌症指紋」和傳統攝護腺抗原檢測的比較,期待兩者能夠互補所長,在攝護腺癌的精準治療上有更多突破。

倫敦大學醫學院院長艾柏頓(Mark Emberton)表示,液態活檢具有很高的潛力和臨床實用價值,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精準地診斷和治療病人,這項血液檢驗能準確地告訴醫師腫瘤的轉移變化,特別是在影像檢測無法判斷的癌症早期復發轉移,十分有幫助。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