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髖部骨折率,竟是亞洲第一!若不積極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2成…新陳代謝科名醫蔡克嵩:人老了身高矮化,正是骨鬆的前兆
83歲的黃老先生,2年前因為在浴室滑倒,右手及右髖部骨折且移位,原以為經過治療後,幾個月內便能夠痊癒,沒想到久未活動,身體狀況竟每況愈下,活動意願因此大幅降低,生活於是再也無法離開輪椅。
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率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黃老先生的狀況,是許多人年老不慎跌倒、骨折後的經典歷程,所引發的不僅是長期照護需求,還有可能因為失去行動能力,漸漸導致失能、臥床,進而發生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問題,追根究柢,是骨質疏鬆症所導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會造成骨質疏鬆,年齡是很重要的因素,「人體內骨質從25歲到35歲會達到高峰,之後無論男女,骨質密度會逐漸減少。」台灣骨鬆防治推手、遠東聯合診所所長蔡克嵩指出,女性最深受其害,停經後的女性由於體內的雌激素開始減少,無法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骨質增加速度從此趕不上流失的速度;更年期頭十年,同歲數的男性一年骨質減少1%,但女性卻每年減少2%,累積十年下來等於減少20%,80歲的婦女有一半都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
骨質疏鬆症前期因為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加上國人缺乏對疾病的認知,以為人老了身高矮化是自然現象,殊不知這正是骨鬆的前兆;而真正的危機,則隨時潛藏在老年人口的日常生活中,老化往往使人反應遲緩、肌力降低、平衡和步態功能明顯下降,而骨質疏鬆高齡長者的骨頭比一般人還要脆弱,即使只是輕微跌倒也更容易骨折,且多半發生在髖部、脊椎及手腕。
「台灣每年有3萬名髖部骨折患者。」蔡克嵩強調,骨鬆所造成的危害不單是骨折而已,後續所伴隨而來的失能風險及照護責任,才是真正沉重的負擔。根據統計,老人髖部骨折,若未積極以手術及治療,一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2成左右,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堪稱「老年人的隱形殺手」;即使康復,也會影響後續行動能力和自主能力,所耗費的照護心力與金錢往往拖垮一整個家庭。
因此,骨鬆預防及治療的最大目的,就在於減少骨折,「千萬別忽視骨鬆潛在風險,現在骨質好,不代表未來能一直維持,因為年齡就是最大的風險因子。」蔡克嵩提醒,民眾可使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檢視自己是否具有例如是否抽煙喝酒、吃類固醇藥物、罹患慢性發炎疾病等危險因子,計算未來十年骨折發生機率,若能前往醫療院所透過DXA骨質檢測骨密度,評估結果會更為精確。
如確診骨質疏鬆症也無須過於恐慌,「現在有很多藥物可以治療骨質疏鬆,像是荷爾蒙治療或雙磷酸鹽類,還有可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生物製劑,讓骨頭代謝速度變慢,盡量去維持現有骨密度。」蔡克嵩建議,想預防骨質疏鬆,除了透過定期檢測掌握自己的骨密度,平日可加強鈣質與維他命D的攝取,維持適當體重,並養成運動習慣,以維持骨骼健康,降低未來骨質疏鬆症的威脅。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