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咬傷怎麼辦?被咬為什麼不可直接拔?蜱蟲跟「萊姆病」有關?醫教你預防6方法

蜱蟲

蜱蟲偏好生長在潮濕陰涼處,台灣郊山、中海拔山區剛好適合牠們生長,春、夏季是繁殖期。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吳孟瑤整理2023-05-26

蜱蟲是什麼?
蜱蟲傷口和一般蚊蟲叮咬有什麼不同?
被蜱蟲咬後會出現哪些症狀?
蜱蟲叮咬常發生在哪些部位?
蜱蟲可能造成哪些傳染病?
萊姆病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被蜱蟲咬時怎麼處理?
如何預防蜱蟲叮咬?
狗也可能被蜱蟲咬嗎?

{DS}

登山健行風氣日盛,而夏季也是昆蟲繁殖的季節。最近有不少民眾爬山,發生被俗稱「八腳怪」的小蟲死咬不放的案例,到底這些「八腳怪」是什麼?

原來這些八腳怪,就是夏天常會見到的「蜱蟲」,馬偕醫院急診部醫師翁梓華指出,蜱蟲偏好生長在潮濕陰涼處,台灣郊山、中海拔山區剛好適合牠們生長,春、夏季是繁殖期。翁梓華醫師提醒,蜱蟲除了擁有特殊螺旋形的口器外,也會在咬傷處分泌黏液凝固,若被叮咬千萬別用手拔,以免把病原體擠進人體內,引發感染。

蜱蟲

若被蜱蟲叮咬千萬別用手拔,以免把病原體擠進人體內,引發感染。


蜱蟲是什麼?醫:夏天要特別小心

蜱蟲俗稱「壁蝨」、「八腳怪」或「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不吸血時,有米粒大小;吸飽血後,有指甲蓋大。

蜱蟲常棲息於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4~10月為蜱蟲活動季節,由於蜱蟲偏好生長在潮濕、陰涼的環境,因此夏天、天氣熱時需要特別小心。

蜱蟲的生活史分為卵、幼蜱、若蜱至成蜱四個階段,除卵期外,每一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維持生存與發育,且不同階段因其尋找宿主方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動物宿主。幼蜱主要寄生於野生囓齒動物;若蜱與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如:鹿、牛,為主要吸血對象。

蜱蟲通常活躍於長長的草叢中,等候宿主經過,再趁機緊貼宿主身上,並把螯肢和布滿了倒齒的餵食管插入宿主的皮膚,以緊扣宿主身上。

蜱蟲傷口和一般蚊蟲叮咬有什麼不同?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醫師說明,一般蚊蠅叮咬人或動物之後會飛走離開,但蜱蟲叮咬人或動物之後,會用口器吸附在皮膚上、持續吸血。若吸附時間超過24小時,有可能經由口器傳染萊姆病等疾病。大部分蜱蟲會在皮膚上持續停留約10天左右,隨著時間延長,蜱蟲吸血後的體積會變大,較容易被發現,或吸飽血液之後,蜱蟲也可能自行脫落。

翁梓華醫師也說,一般硬蜱幼蟲約0.1~0.15公分大,成蟲則可長到0.5公分。曾有患者因用手拔不起來,於是以指甲剪剪斷蜱蟲蟲體,沒想到這隻小蟲死了還是死咬著皮膚,只好趕緊就醫。

建議被蜱蟲咬時,千萬不能徒手直接拔除,除非有「硬蜱移除器」,否則蜱蟲口器黏很緊,就算拔起來,口器還會留在皮膚上,反而會製造出傷口引發感染;另外,如果徒手拔除蜱蟲,通常會擠壓蟲體,把牠吸入的血液擠回身體,連帶把硬蜱體內的病原體鉤端螺旋體帶入體內。

蜱蟲

蜱蟲若吸附時間超過24小時,有可能經由口器傳染萊姆病等疾病。


被蜱蟲咬後會出現哪些症狀?

義大癌治療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郭怡彣表示,許多蜱蟲傳染病都有類似的症狀,若在叮咬後的數天到數週內出現以下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 發燒、畏寒、疲倦
  • 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痛
  • 皮膚紅疹:以萊姆病為例,70~80%的病人會在叮咬處出現「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此皮膚表現為萊姆病早期最典型的症狀

根據衛服部疾管署資料,「蜱蟲病」發病潛伏期為7~14天,期間可能會有發熱(38℃以上)、無力、噁心、嘔吐等現象,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蜱蟲病」的主要發病症狀包括皮疹、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瘀斑,蟲咬處會感覺搔癢或疼痛。

大多數患者還會有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情形,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少數重症患者甚至可能因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

蜱蟲叮咬常發生在哪些部位?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醫師說,蜱蟲一旦抓附在衣褲或皮膚上,會慢慢移行到皮膚柔軟及潮溼的地方,例如頭皮、腋下、胯下、膝蓋後側、肚臍下方及腰部等部位。所以戶外活動之後,如果在這些部位突然出現異狀,要特別注意。

蜱蟲可能造成哪些傳染病?

蜱蟲在吸血的過程可能將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傳染給人類,帶來的傳染病包括:萊姆病 (Lyme disease)、Q熱 (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等,因此在移除蟲體後,還必須追蹤有無得到蜱蟲傳染性疾病。

此外,蜱蟲叮咬所引發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被疾管署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致死率高達17%。

萊姆病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是經由被感染的蜱蟲(俗稱壁蝨)所叮咬而感染,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近年來臺灣的病例都是在國外罹病後,在臺灣被檢驗出來的境外移入個案。醫師建議,如果不慎被硬蜱叮咬,在24小時內移除,感染病原的機率很低。

萊姆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自2003年有通報資料以來,尚未發現本土病例,皆為境外移入個案。萊姆病主要分佈於全球溫帶區域,如美國(尤其是東北部)、歐洲、前蘇聯、英國、加拿大、南美洲,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國家。

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在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出現的異常症狀。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會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噁心、嘔吐、頭部僵硬、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症狀。

被叮咬後3~30日(平均約7日)會出現遊走性紅斑,其特徵為紅斑性環狀丘疹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約有70~80%的病患會出現此種病徵。

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適當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引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症狀,以及骨骼方面的症狀(如:關節炎)。一般說來,關節炎在美國較常見,而歐洲則是神經性的合併症較多見。

若再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患的主要症狀包括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顏面神經麻痺(通常為單側)及神節根痛;心臟方面則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

被蜱蟲咬時怎麼處理?

在野外發現被蜱蟲叮咬時,應儘快將蟲體摘離身體,目前坊間有許多偏方來幫助移除蟲體,包括塗抹酒精、凡士林、用火烤等,但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建議以直接鑷子夾除蟲體,過程如下:

1.簡單消毒後,在貼近皮膚的位置以尖頭鑷子夾住蜱蟲,用緩慢且穩定的力量往上拉,過程不可抖動或是扭動。
2.移除蟲體後,以酒精、優碘、或肥皂水清洗叮咬處。
3.在沒有鑷子的情況下,可用手套或衣服包覆的手指取代。
4.移除蟲體過程中,口器若不幸卡在皮膚內,只需塗抹消毒藥水,不需積極挖出或切除,以免造成皮膚更大的傷害。

蜱蟲

在野外發現被蜱蟲叮咬時,應儘快將蟲體摘離身體。


如何預防蜱蟲叮咬?

郭怡彣醫師建議,6個預防蜱蟲叮咬的方法:

1.在野外郊遊時,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或在蜱蟲主要棲息地長時間坐臥。
2.如果必須翻山越嶺,最好穿著長袖衣褲及靴子,長褲要塞進鞋子裡,並於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驅蟲藥劑(20~30% DEET)。
3.衣物、鞋子、帳篷等露營裝備需使用殺蟲劑(0.5% permethrin)浸泡或噴灑。
4.從野外返家後儘快沐浴,換洗全部衣物,並仔細檢查身體是否遭蜱蟲叮咬吸附,尤其是胯下、腋下、肚臍、耳後等皺褶處。
5.以烘衣機高溫烘烤穿過的衣物至少10分鐘,可殺死躲在衣服上的蜱蟲。
6.家中的寵物應時常檢查是否遭蜱蟲吸附,特別是從戶外返家後。

狗也可能被蜱蟲咬嗎?

有可能!如果狗狗出現消瘦貧血、腳步不穩、缺乏精神等情況,有可能是感染了「犬蜱蟲」。

蜱蟲會寄生在狗的體表,吸取犬體血液,引起狗的貧血,同時分泌的神經毒素進入犬體內,引起狗的神經傳導機能障礙,呈現肌肉麻痺衰竭死亡,同時還能傳播多種疾病,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蜱蟲常被發現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吸血,例如狗狗的頭、耳朵、腳趾等部位。對叮咬在狗狗皮膚上的蜱蟲不宜強行拔除,建議可以先在蜱蟲身體上滴點植物油,等蜱蟲窒息死亡後在將其夾除;或者在獸醫操作下,在蟲體處使用局麻藥物,麻藥起效後​再夾除。

也可用酒精塗在蟲體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幾分後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蟲體。但如果狗狗身上蜱蟲很多,建議還是去寵物醫院交由獸醫處理。

【延伸閱讀】戶外活動要小心!只是被「蜱蟲」咬,竟會要命...5月是好發期間,專家:做4件事預防

【延伸閱讀】10天內身亡!日婦被野貓咬感染「蜱蟲病」》關於蜱蟲你該知道的4件事

參考資料
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皮膚科醫生王綺嫻的診間日常臉書
亞東紀念醫院「春天小心蜱蟲叮咬得傳染病」衛教文章
衛福部疾管署「萊姆病」疾病資訊網頁


責任編輯:吳孟瑤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