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不退合併結膜炎 當心是腺病毒作祟

腺病毒常引起連續7天的高燒,而流感發燒約3至5天且會出現全身肌肉痠痛等全身性症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高燒不退合併結膜炎?根據疾管署二○二四年第四十五週至四十八週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流行病毒以流感為重中之重,約占三四%,而腺病毒則有二○%。對此,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提醒,腺病毒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嬰幼兒、慢性病患、免疫低下者感染恐有併發重症之風險,且目前腺病毒治療尚無抗病毒藥物可用,建議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勤洗手以防感染。以下為口述紀要:
飛沫傳染、直接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為腺病毒(Adenoviruses)的主要傳染途徑,潛伏期為一週。相較於小孩,成人感染腺病毒症狀表現多為上呼吸道感染,雖然也會引起發燒,但整體症狀類似感冒,較為輕微。
腺病毒不只高燒不退!
他咳到眼周瘀血如熊貓眼
腺病毒主要症狀為高燒四十度以上不退,且可持續長達七天,因此俗稱「燒久姬」。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甚至化膿潰瘍、肺炎、腸胃炎(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紅眼、結膜炎等。不過,腺病毒血清型眾多,依據不同血清型,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症狀。
過去,腺病毒大流行時遇過一名三歲兒童高燒不退、久咳不癒,X光顯示肺炎感染,且因嚴重咳嗽導致微血管破裂,不僅結膜出血,甚至咳到眼周如瘀血般熊貓眼。原推測可能是百日咳,後經病毒檢驗發現是腺病毒所引起的「類百日咳症狀」,意為嚴重咳到像百日咳甚至出血。
腺病毒較為常見的血清型,如:1、3、5、7型等,這些型別易造成呼吸道感染。不過,依據個人健康狀況,同樣的型別也可能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而同樣症狀也可能是不同型別感染。其中,較有特異性的型別,包括第3、7、21型較容易造成侵襲性感染,第11型容易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結膜炎則是第1、5、7型都有可能引起,以及第40、41型可能會引起腸胃炎的症狀表現。
分子生物學進步
多種上呼吸道病毒一次篩
由於腺病毒會造成高燒,許多家長往往擔心會「燒壞腦袋」。事實上,發燒是感染的一個症狀表現,就算高燒至四十度也有可能只是一般感冒引起,因此更重要的是找出感染的原因。然而,大部分的呼吸道感染症狀都很類似,沒有明顯的特異性,難以通過臨床問診及理學檢查確定病原菌,若沒有再進一步執行快篩檢驗,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出病因。
所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現在已有腺病毒快篩試劑以及多種病毒核酸檢測,大幅提升檢驗速度。前者約十分鐘即可知道結果;後者則可同時進行多種上呼吸道病毒及細菌的檢測與鑑定,包括腺病毒、冠狀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性病毒(RSV)、鼻病毒/腸病毒、百日咳桿菌及肺炎黴漿菌等幾項重要且常見之病毒及細菌,早上篩檢最快下午就可確診,雖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但大部分的醫療保險都有提供給付。
腺病毒怎麼預防?
治療腺病毒感染目前採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尚無任何抗病毒藥物或預防性疫苗可施打。嬰幼兒、免疫力低下、慢性病患感染腺病毒,是有可能引起嚴重肺炎或是擴散性感染等併發重症之風險,建議若出現反覆燒退、高燒不退、呼吸急促以及活動力下降等徵兆立即就醫。
腺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播,病毒沾黏至物體表面,尚可存活兩至三天,因此經常發生一人中標、全家感染的情況。預防腺病毒感染的關鍵在於做好個人防疫習慣,出入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並勤洗手。另外,腺病毒與腸病毒、A型肝炎病毒、諾羅病毒、鼻病毒皆為「無外套膜」的病毒,感染此類病毒,居家環境清消應使用「漂白水」。
雖然腺病毒有併發重症的機率,但大部分發生在慢性病患、免疫低下者,且腺病毒的R0值不比新冠病毒來得高,因此腺病毒感染並無強制規定須停課。
不過,腺病毒整體病程約為七天,發燒期間的傳染力最強,因此建議兒童發燒時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傳染給他人。
值班醫師:邱政洵
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部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及研究員、嘉義長庚小兒科主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監事、長庚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
兒童退燒常用2藥水
小兒退燒常用藥水包括安佳熱(Anti-Phen Syrup)、依普芬(IBUPROFEN),應依照小兒科醫師醫囑使用。家長若要放在家中當常備藥,這兩種藥物的用法及用量也應先諮詢過醫師再使用,並留意保存方式及效期。建議兒童發燒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治,找出發燒的原因,及早對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