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患者輕生風險高!30歲以下女性達76.8倍…精神科醫揭危險警訊與防治關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指出,雙相情緒障礙症(簡稱躁鬱症)是一種重大且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殺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5至30倍,自殺亦長期位居其主要死因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衛福部上月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蓄意自我傷害(自殺)相隔14年後再度擠入第10名。根據死因統計結果分析,113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較上年增加164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4人,與上年相較上升3.9%。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指出,躁鬱症是一種重大且慢性的精神疾病,且患者自殺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5~30倍。儘管近年醫療技術與精神健康服務持續進步,躁鬱症患者的整體壽命已有所延長,但自殺的危險仍不容忽視。
躁鬱症患者壽命延長 自殺風險仍居高不下
「雙相情緒障礙症(簡稱:躁鬱症)是一種慢性且複雜的重大精神疾病,患者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15到30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指出,儘管近年來精神醫療體系與治療技術持續進步,躁鬱症患者的平均壽命已逐步延長,但自殺依然是其主要死因之一,尤其年輕患者的風險更為嚴峻。
過往對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的相關研究,多著重於整體族群的探討,較少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差異。然而,不同年齡的患者在生活壓力與身心變化上有顯著不同,相關研究資料仍屬匱乏。
研究新發現:30歲以下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飆47倍
為更深入了解不同年齡層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特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與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合作,運用全國健保資料庫與死亡登記檔,針對躁鬱症患者進行一項大規模、年齡分層的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uropean Psychiatry; 2025. doi: 10.1192/j.eurpsy.2025.2451)。
研究第一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月屏指出,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隨年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其中,30歲以下躁鬱症患者的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最高,達47.0,即自殺風險為一般族群的47倍。60歲以上雖降至9.5,但風險仍遠高於一般族群。值得注意的是,30歲以下女性躁鬱症患者的SMR高達76.8,顯示此族群需要更積極的關注與介入。
憂鬱發作、失業 成自殺前預警訊號
研究進一步分析,自殺事件發生前的健康變化,發現無論年齡層,自殺前三個月內出現憂鬱發作的比例顯著上升,再次凸顯憂鬱症在自殺前期的關鍵角色。對40歲以下患者而言,失業狀態也是自殺高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研究也發現,各年齡層的風險特徵也展現出不同面貌:
- 30歲以下:藥物與酒精合併使用與自殺風險高度相關。
- 40歲以下:非特定心臟疾病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
- 50至59歲:進入中年後,50至59歲患者若罹患肺炎,亦可能顯著提升自殺風險
- 60歲以上:以焦慮障礙為最顯著的自殺危險因子
降躁鬱症自殺風險 聚焦分齡防治是關鍵
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反映出,在治療躁鬱症時,除應聚焦於精神疾病本身,也需同步評估患者的身體健康、物質使用行為及社會經濟條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躁鬱症患者的分齡預防對策建議,包括:
- 年輕患者:特別關注工作狀態,以及藥物與酒精對心理狀態的潛在衝擊
- 中年患者:關注心肺功能與感染管理
- 高齡患者:強化對焦慮與憂鬱情緒的辨識與治療
郭千哲表示,本研究強調「制定年齡分層的自殺預防策略」對於躁鬱症患者極為重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設計介入措施,將有助於更有效地降低自殺風險,為公共衛生與精神醫療體系在推動自殺防治策略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與實務參考。
※本研究為松德院區躁鬱症教學研究與治療中心(BEST center)之系列研究之一。跨院研究團隊合作包括北醫團隊 蔡尚穎教授, 聯醫松德郭千哲教授(通訊作者), 陳文瑩主任, 潘俊宏主任, 林月屏醫師(第一作者), 及馬偕醫院陳喬琪教授等。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 《良醫健康網》關心您,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請給自己機會,求助撥打: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