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果糖漿、代糖、糖精...有致癌風險的是這一種!你該認識的8種常見甜味劑
讓人上癮的滋味–了解甜的秘密
過去科學研究指出,在酸甜苦辣鹹等味道中,甜味,是人天生就喜歡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上癮。柯文慶教授,從糖的發展與歷史、製程到常見的甜味劑,並進一步破解黑糖中丙烯醯胺的迷思。
碳水化合物V.s.醣V.s.糖
一開始,柯文慶教授首先定義碳水化合物、醣和糖。他指出: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顧名思義為碳和水結構,含碳、氫、氧,化學結構呈 (CH2O)n 的物質。
醣(saccharide):碳水化合物中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及多醣類之總稱,幾乎與碳水化合物同義。
糖:通常指①蔗糖工業製品之總稱,英文為sugar;②指醣類之個別名稱,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糖的發展歷史
柯文慶教授在講座也分享糖的發展史,「從糖的歷史中可發現,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不吃到糖,身體酵素也會將營養轉化為醣、供應身體使用。」他指出糖最早發現於一萬年前西班牙的壁畫中,其代表的甜味劑「蜂蜜」→「甘蔗」發現於西元前325年的印度→「甜菜」發展於1747年、約18世紀的德國→「甜菊」發現於1000年前的巴拉圭→「蔗糖」為甘蔗榨汁製成、發現於西元6-7世紀→「甜菊糖」於1971年在日本推出、為首次的代糖商品→「果糖」由澱粉轉化而成,於近50年的產品→市面常見的「糖精」,則是19世紀末的產品。
糖的製作過程
柯文慶教授也進一步的分享糖的製作過程。製糖的原料以白甘蔗(熱帶)、甜菜(寒帶)等蔗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為主,透過榨汁及沉澱、澄清等去雜質的精緻濃縮過程,最終製出蔗糖純度99%以上冰糖、砂糖等產品予消費者使用。該過程中亦會產生無法結晶的糖蜜,其蔗糖含量較低,但富含礦物質等其他營養成分。由於製糖過程繁瑣,考慮到人力、物力等成本,目前台灣多數糖廠進口原料糖,再透過煉糖方式進行製糖。這些原料糖透過洗糖、分蜜、溶解等精製過程,製成精製二砂或終蜜予消費者使用。其煉糖過程中的分蜜,須經過純化才能讓消費者使用,否則一般用於食材的發酵原料中。
常見的甜味劑
高果糖漿:亦稱果葡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葡萄糖異構糖漿,其運用層面廣泛。透過玉米澱粉及水解過程獲得葡萄糖後,再透過葡萄糖異構酶轉化,得到的果糖及葡萄糖混合物,即為高果糖漿。而透過果糖及葡萄糖的不同比例,則會產生不同的高果糖漿,可廣泛應用於不同產業,如:烘焙業、飲料業等。
代糖: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添加到須減少熱量的食物中,帶給糖尿病患者飲食上的便利性。代糖的代表為糖精及甜菊糖,兩者甜度約為蔗糖的300倍。
糖精:為人工合成。過去曾認為糖精未含有害健康的物質,但近年透過動物研究指出,確認糖精含有部分致癌物質,故各國有不一樣的添加規範,建議可透過食物標示作分辨。
阿斯巴甜:由1965 年美國 James M. Schlatter合成發現。阿斯巴甜結構為胺基酸,為蛋白質的甜味劑,並不是醣的甜味劑。
三氯蔗糖:透過蔗糖及人工修飾產生,由1976年英國Tate&Lyle公司與倫敦大學研製。
天然蛋白質甜味劑:Monellin:原產於非洲,蛋白質分子量約10,000,甜度約蔗糖1,500-3,000倍,於加熱、酸、鹼環境下不安定,室溫下放置一天甜味即降低;Thaumatin(索馬甜):西非原住民食用水果,蛋白質分子量約20,000,甜度約蔗糖750-1,600倍,味質佳,但對加熱、酸、鹼等安定性不佳,容易變質。
稀有糖:自然界中含量極少的糖類總稱,約50種。低負擔的砂糖代用品,代表如木糖醇(xylitol)、D-阿洛酮糖 (psicose; allu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等。
黑糖:為蔗糖、糖蜜加工製成。
黑糖中的丙烯醯胺是否對人體有影響?
正解:丙烯醯胺是自然產生的現象,為糖及胺基酸交互作用下產生,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但其含量極低,只要廠商生產時有遵守TFDA參考指標值,即可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