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皮膚看出胰臟癌警訊!致死率高達95%,「癌中之王」7個症狀
胰臟是位於胃後方,長約20公分左右的器官,如同將西洋梨橫放一般,呈現細長狀。
胰臟當中有著名為「胰管」的細小管子,像網眼般遍布胰臟,有90%以上的胰臟癌都生長在胰管細胞上。所以說到「胰臟癌」的話,通常指的是「胰管癌」。
胰臟癌的發生主因有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肥胖、吸菸等等。這之中又以吸菸為最「確實」的發生主因。
日本每年超過3萬人以上死於胰臟癌。民國105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報告中,胰臟癌入列第8名,由於發現不易,生存率最低(5年總生存率不到7%)、致死率高達95%,為公認的「癌中之王」。
胰臟癌的罹癌率由60歲左右開始增加,年紀愈大罹癌比例愈高。胰臟癌至1980年代後半為止有增加趨勢,但1990年代開始便呈現停滯及緩慢增加趨勢。罹癌數和死亡數幾乎相同,這就表示診斷出胰臟癌後的存活率低,換句話說這也代表早期發現和治癒的困難度。
胰臟的構造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部後方,長約20公分左右細長的器官。可分為「胰頭」、「胰體」、「胰尾」,胰頭被「十二指腸」所包圍,胰尾則連接著「脾臟」。「胰管」就像網眼般遍布穿透整個胰臟。
胰臟的運作
胰臟會產生幫助食物消化的「胰液」,並擔當調整血糖值時所必需的荷爾蒙、「胰島素」和「升糖素」的生產一職。胰液會經由胰管運送彙集到「主胰管」,並和「總膽管」匯合,一起流向「十二指腸乳頭」。
胰臟癌並無特有的初期症狀。最多胰臟癌患者會去看診的原因,是感到胃部周邊或背部很沉重、感覺腸胃不適、沒有食欲等等不明確的症狀,有時也會有體重減輕等症狀。但是,這些症狀即便不是胰臟癌也會常常發生,所以也很少人會因這些症狀而懷疑自己罹患胰臟癌。
其它和胰臟癌相關聯的症狀還有「黃疸」。皮膚或眼白變黃、身體發癢、尿色變濃等等症狀,都是因黃疸造成的。胰頭部長了癌細胞,排放膽汁的「膽管」阻塞住就會出現黃疸。但引起黃疸的原因並不只有胰臟癌,膽結石和肝炎等等有時也會引起黃疸。
另外罹患胰臟癌的話,血糖控制會突然變差,有時也會引發糖尿病。
胰臟位在身體深處,被胃和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眾多器官所包圍之外,因為胰臟癌並無特有的初期症狀,即便罹患胰臟癌也無法像胃癌或大腸癌那樣可以早期發現,所以發現的時候常常都已經是發展了一段時間的狀態。今後,期待著能有早期發現胰臟癌的研究報告出現。
胰臟癌發生時可察覺的主要症狀
- 胃部周邊或背部很沉重
- 平常也會感覺胸部或背部疼痛
- 感覺腸胃不適
- 沒有食欲
- 明明沒有減肥,體重卻減輕了
- 生活明明沒有變化,血糖值上升了
- 皮膚變黃、眼白變黃等等的黃疸症狀
4成的胰臟癌病患,發現時已進入第4期
胰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胰臟因為位處身體深處,即使罹癌也不太會產生症狀,利用圖像檢查也很難發覺。而且發生在胰臟的癌細胞,利用手術也很難完全切除。
根據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於2016年9月所發表的資料指出,被診斷為胰臟癌患者當中,有12%的患者被診斷為第0期~第1期,相對於此卻有43%的患者被診斷為第4期。也就是說被診斷為胰臟癌的情況下,有4成的患者有可能已經進行到第4期。
第4期就是移轉到其它器官的狀態。癌症階段只要愈提升,就愈難以手術完全治癒,而現今罹患胰臟癌5年後的存活率大約只有10%。
癌症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胰臟癌卻是在檢查的時候難以發現的癌症。首先需注意容易罹患胰臟癌的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目前所知引發胰臟癌最確實主因就是「吸菸」。
遠離癌症的生活習慣法:權威醫師傳授5大防癌對策,一起逆轉罹癌時代 作者簡介 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社會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津金昌一郎
出版社:橙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9/07/18
津金昌一郎
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社會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醫學博士。
曾任同校研究所室長、傳染病學臨床研究部長、癌症預防.檢診研究中心預防研究部長、主任等,同時也是現職。
曾獲朝日癌症大獎、高松宮妃癌研究基金學術獎等等。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