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不治恐變癌?「胰臟癌」高危族群要注意這些症狀!醫師揭胰臟癌高致死率背後原因

胰臟癌,一個被稱為「癌王」的疾病,以其難以診斷、進展迅速、預後不良而聞名。它不像肺癌、乳癌等常見癌症,擁有明顯的早期症狀,因此在診斷時往往已是晚期,使治療變得極具挑戰性。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指出,若不想受癌症威脅,需瞭解自身是否屬於高危險族群,定期就醫諮詢,才能有及早發現的機會。(攝影/賴建宏)
「會痛,就晚了。」這句話,或許聽來令人不寒而慄,卻道出了胰臟癌這位「沉默殺手」的致命之處。胰臟癌不只來得快、藏得深,更往往在出現症狀時,病灶早已悄然擴散。許多名人如巴戈、傅達仁,生命最終都在與這場幾乎無預警的戰爭中落敗。
胰臟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五名,但知之者仍少。究竟為什麼它這麼「毒」?又該怎麼對抗它?我們邀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教授,一同來揭開「癌王」的真面目。
什麼是胰臟癌?位置隱密、症狀難察的危險殺手
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夾在胃與脊椎之間,外觀約莫像條「扁魚」。別看它不起眼,卻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一邊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外分泌功能),一邊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內分泌功能)。
而胰臟癌,多為胰臟導管細胞所產生的腺癌。最常發生的位置是胰頭(靠近膽道處),若腫瘤堵住膽汁排出通道,就可能出現黃疸等症狀;若是長在胰體或胰尾,就更難早期發現,往往到病人出現背痛或體重驟降時,已經是晚期。
高危險族群注意!這些人得特別小心!
沈延盛院長指出,雖然胰臟癌目前尚無確切病因,但以下幾類族群罹病風險顯著提高,應主動定期檢查:
1.慢性胰臟炎患者
長期發炎讓胰臟細胞反覆修復,突變機率大增,尤其是愛喝酒、抽菸、高油脂飲食者要多加警覺。
2.糖尿病病史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若血糖控制良好卻突然惡化,更要提高警覺。
3.有胰臟癌家族史
家族中若有兩人以上罹患胰臟癌,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如 BRCA2、PALB2、KRAS),這些基因也與乳癌、卵巢癌有關聯。
早期偵測不容易 為何會痛就晚了?
早期胰臟癌幾乎無症狀,不易發現。根據統計,高達80%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期。常見症狀包含:
- 皮膚與眼白發黃(黃疸)
- 茶色尿液
- 左腹或背部持續性疼痛
- 食慾不振、體重快速下降
- 糖尿病控制變差
而且,胰臟癌的症狀會依腫瘤位置而有不同:
- 胰臟頭部腫瘤:黃疸(皮膚變黃、眼白發黃)、茶色尿
- 胰臟體部或尾部腫瘤:背痛、左上腹或左腹部不適(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應進行檢查)
建議檢查方式:
檢查項目 | 說明 |
電腦斷層掃描(CT) | 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 |
磁振造影(MRI) | 適用於腎功能不佳者 |
內視鏡超音波(EUS) | 可進一步取樣活檢,診斷更精確 |
血液腫瘤標記(如CA19-9) | 輔助判斷病情或監測療效 |
胰臟癌治療選項有哪些?多專業合作,全方位照護
沈延盛院長表示,目前根治胰臟癌的唯一方法仍是手術切除,但僅兩成患者符合手術條件。手術後復發率也偏高,因此輔助性化療與放療至關重要。
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腫瘤特性,針對特定突變給予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已顯著延長部分患者壽命。成大醫院近年就有晚期胰臟癌患者經個人化治療後存活超過四年。
成功大學醫院以多專業團隊方式照護胰臟癌病人,結合外科、腫瘤內科、放射科、影像科、營養師與社工師,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療程。除了延長壽命,更重視生活品質與尊嚴。
未來,醫界也將進一步研究腫瘤微環境與免疫反應機制,期望發展出更有效的「阻斷戰術」,提升早期診斷與存活率。
最後提醒,胰臟癌並非無法戰勝的命運。沈延盛院長強調,只要掌握風險、善用現代醫療技術,尤其對於高危險族群提早篩檢、謹慎監控,就有機會擁抱希望。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癌症新知看更多》如何預防癌症及最新治療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