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常常打我,想到就打…」孩子誇張地向我告狀。
旁邊的媽媽一聽到,傻眼、慌張、驚訝…,孩子仍兀自滔滔不絕地描述。孩子情緒一來,常會在字句的選擇上,沒那麼貼合著事實,常跟著情緒起伏,放大或輕輕帶過。以我對媽媽的了解,不至於像孩子所提到的頻率那樣高,但我猜測,孩子的情緒,恐怕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了。
「我今年來只有打他一次,而且只打他一隻手的手心…」在下課前,我跟媽媽短暫地聊聊,媽媽解釋。
我跟媽媽說明,儘管大人覺得怎麼輕微,對孩子來說,常常歷歷在目。有些孩子長大之後,會細數被打的記憶,有些即使大人都忘記了,或者根本不是怎麼樣嚴重的體罰,孩子描述時還是會活靈活現。
當家長開始體罰的時候,表示他已經沒招了。所以,就我的立場來說,就像我跟孩子們的互動一樣,不會立即否定。我立即示範給家長看,課後跟家長說明,還可以如何跟孩子互動。
我在上課的時候,就這個問題跟孩子討論了一段時間。討論之後,常有約定,但是在約定的同時,我們自己要有敏感度,少數孩子能遵守,但大多數孩子還是沒辦法完全做到。坦白說,就算是體罰,沒把根本的問題解決,孩子也容易再犯,而且,常由明轉暗,更難防範。
我喜歡聽孩子講他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常想像,他每講一遍,神經突觸就開始連結一遍,最後形成細密的網絡,支撐、確保行為的穩定。由孩子自己針對自己的狀況談,我們協助修正為更可行的目標,會比我們大人直接命令、規定,更有效果。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想像,而是常被引導對話與討論的孩子,確實在大腦前額葉的發展上,會有比較成熟的表現。
孩子比較會思考,有助於獨立判斷,面對問題與壓力會較有彈性。雖然意見比較多,要求時需要多做說明,但孩子只要認為有道理,甚至可以發揮超水準的執行力。
家長說:「我跟他講過,如果還有小朋友告狀,說他動手,我就會打他。」
這個邏輯,是體罰孩子的父母,常有的說法。這主要是在身教上說不過去,如果我們用「打」,來教他不能用打的,來解決問題,本身就互相矛盾。相反地,孩子學到的是,原來父母是動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所以人天生的模仿機制,反而會讓孩子更容易這樣做。
「可是,用說的沒效啊!」家長急著說。
其實,鼓勵的效果更大,那是培養行為的基礎。前提是,要先看到孩子進步的地方,怎麼微小都好。然後,我就開始請家長試著說說看,孩子這次上課進步的地方—孩子的發言更主動了,舉手的次數更多。
再進一步談,孩子懂得向我告狀,那也是一種進步。他知道這個問題讓我瞭解,我有機會找媽媽談,這是應用了向人求助的上課知識,某種程度上,也表示媽媽足夠寬容,容許孩子跟我談他的情緒困擾,孩子也對我放心信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講過了就不能犯錯,孩子再犯錯就表示用講的沒有效。事實上,「不貳過」是一種很高的標準,對大人、小孩都一樣。不少大人,也明知道不能怎麼做,還是一做再做,甚至終生難改。根本成因沒解決,單純治標要產生效果需要不短的時間。
以這個孩子來說,他的表達與情緒控制能力正在提升,雖微小但可見。讓孩子也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大人對他的肯定,能增加孩子的控制力,減少困擾行為發生。此外,最近跟學校資源班老師聯繫,也討論強化教育現場的行為約定。
絕對不是體罰孩子的家長,就不愛孩子。相反地,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愛,非常鮮明,只是還在尋找適當的方法。我猜,她也很辛苦,因為孩子不好帶,又要常承受不少外人、家人的眼光。兩面煎熬,又想趕快把孩子教好,自然急了些。
幫助孩子常像是照顧秧苗,播種、施肥、除害…,然後,除了每日的例行工作,就是等待,我們急也沒用。太急了,孩子成熟度不夠,想揠苗助長,常欲速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