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檢查
大腸右側息肉案例激增,大腸鏡需要年年做嗎?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受訪者 鄭乃源醫師
各種健檢項目中,一般人認為最基本也最重視的是大腸鏡檢查,但腸鏡必須檢查到腸道的關鍵位置,才能提高檢查品質,有效預防腸癌。
右腸息肉生長激增
我們以往認知腸息肉好發在左側直腸或乙狀結腸處,然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近年來發現,距離肛門更遠的右腸息肉發生率攀升,增加篩檢難度。
根據聯安診所自2012年起每年近萬筆大腸鏡數據結果,屬於身體右側橫結腸、升結腸至迴盲瓣的「息肉罹患率」,從以往認知的30%,近年攀升至52%,激增1.5倍。顯示若只做乙狀結腸鏡,已不能滿足腸癌篩檢的完整意義,建議應做全大腸鏡檢查,並且檢查到達迴盲瓣,才能更有效防範腸癌發生。
腸鏡檢查到達迴盲瓣才夠完整
人體的大腸呈「ㄇ」字型,檢查是否徹底與實在,必須仰賴健檢執行技術。大腸鏡檢查的軟式內視鏡,由肛門進入腸腔,觀察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一直到盲腸、迴盲瓣部位,中間要經過兩次大轉彎。
整個腸腔,全長約120公分到150公分,拉直後,相當於一名小學生的身高。腸鏡檢查若只做到直腸或乙狀結腸部位,等於只伸進腸道約60公分,並未涵蓋整個大腸。而且大腸息肉生長的位置,有往右邊大腸遷移的趨勢。過去息肉發現率有七成發生在左側大腸,現在左右大腸的發現率已各占一半。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日本國家癌症中心在1999年的研究也發現,日本右側大腸的癌症發生率已達48%。尤其民眾須認知,不完整的檢查,得到的是假心安,如果身體已有警訊,反而因做了檢查以為沒事而忽略。
大腸鏡檢查範圍蓋全大腸結構檢查,到終端站迴盲瓣,不會漏掉右腸部分的息肉的篩檢,大腸鏡清腸準備要求也比乙狀結腸鏡高,檢查前需進行低渣飲食、服用瀉劑等清腸準備。
另外,大腸鏡檢查屬侵入性檢查,考量每個人的腸道彎曲程度不同,受檢者檢查時內心的恐懼、醫師檢查或處置時的安全性等考量,仍建議做大腸鏡時採取「無痛麻醉」方式進行。而檢前麻醉的詳細評估更是執行無痛腸胃鏡檢查最重要的一步,聯安專業麻醉科醫師與護理團隊,會先行評估受檢者的靜止心電圖、胸部X光、血壓等目前生理狀態,事前也會完整蒐集受檢者的既往病史、現今用藥狀況、抗凝血保健食品服用等資訊做整體評估,才能為受檢者的安全做到最好的把關。
腸鏡檢查 兩大黃金品質標準
大腸鏡是被公認為有效篩檢腸癌的工具之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27年來累計逾40萬人次龐大健檢資料庫,其中大腸鏡就有逾10萬人次以上的檢查資料。透過事前檢查,可發現並處理癌化前的腸息肉,中斷大腸癌症發生的可能,才能提早遠離疾病風險。
鄭乃院長源強調,精準的檢測是健康檢查最重要的基礎,腸胃健康亦是國人最重視的健康問題,因此聯安診所對於腸鏡檢查的品質有其嚴苛的標準。以大腸鏡來說,即參考國際指引,作為醫療品質掌控的依據。以美國為例,美國對於大腸鏡檢查的要求是需至少要有九成的檢查達到迴盲瓣部位,且腺瘤息肉發現率需達到兩成,才堪稱是檢查品質優良的檢查。
而聯安最新統計,聯安診所的大腸鏡檢查到迴盲瓣的達到率達99.6%,腺瘤型息肉的發現率達25%,都高於美國的品質標準。聯安更精益求精,於2019年通過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的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提昇。
※腸癌三大高危險族群需做大腸鏡:
一、 不良飲食、生活習慣者:愛吃醃漬、燒烤、炸物等重口味者;嗜吃火腿、
熱狗、火鍋料等加工食品;蔬菜、水果每日攝取不足;抽菸、喝酒、少運動、肥胖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因子。
二、有腸癌家族史或帶有好發腸癌基因者:家族中有人50歲以前罹患大腸癌或一等親(父母、兄弟姐妹)中有大腸癌病史者;或是本身帶有腸癌高風險基因者,更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降低風險。
三、前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有腺瘤型息肉者:腸道長期慢性潰瘍會造成腸黏膜受損,患有腸癌的風險高;「腺瘤型息肉」容易演變成為腸癌,且曾有過腺瘤型息肉者,再次復發的機率也幾近2成,因此更需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上述三大高危族群者,建議30歲後可作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並視前次腸鏡結果,安排每1至2年定期做大腸鏡檢查。若非高危族群者,建議可2至3年定期檢測。當然,每個受檢者何時開始、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都需要個人化評估,可藉由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作好規劃。
食物過敏 腸道功能失衡 連帶影響大腦健康
腸道健康和食物過敏也有密切相關。食物過敏的關鍵可能在於腸道微生物菌叢。過敏是身體的阻隔結構及功能有滲漏,腸道是外來物質進入人體的最大入口,腸道中本來充滿了各種抗原,如微生物菌叢。但這些菌叢的菌相若起了變化,則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引起腸道功能嚴重失衡。
腸道中的共生菌種類至少有數百種之多,腸道菌種透過迷走神經與大腦連結,構成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顯示腸道與大腦兩者雙向互動,主掌消化、免疫功能,甚至掌控荷爾蒙的製造與代謝,左右情緒,腸與腦的健康也息息相關。
聯安診所發現,41至60歲成年人的血液中,有明顯過敏原存在的比率為40.4%,而年紀越輕比例越高。過敏症狀包括頭痛、焦慮、失眠、腹瀉、腸胃不適。長期慢性食物過敏,讓身體、腸道慢性發炎,影響消化、免疫功能。鄭乃源院長建議,如果腸胃結構無異常,卻仍有功能性異常症狀,可考慮透過「功能醫學」如過敏原檢測,瞭解是否有腸漏症、腸躁症等問題,腸保健康。
在預防醫學領域已邁入第27年的聯安,深知1日健檢之後,後續364天的健康促進亦為重要,故以「1+364」為出發點,將旗下版圖橫跨:健康檢查、高資產健康管理、功能醫學、整合醫學、營養醫學、心理諮詢及健康蔬食等各領域,以「全人」的觀點,從生理、心理、營養、正念等多面向著手,服務每一位貴賓回歸良好的生活型態,協助達到身心靈平衡的Wellness 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