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肥胖日》如何打造「易瘦體質」?吃什麼能避免易胖體質?減重良醫公開:「2個習慣」就能養成

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減重良醫

國健署指出,肥胖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等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指出,全球的過重人口數將會由2014年的20億人,上升至2025年的27億人,肥胖防治將會是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大挑戰,因此將3月4日訂為「世界肥胖日」。

國健署指出,肥胖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等疾病。想預防肥胖、養成易瘦體質?該怎麼做?

近年全民興起運動風潮,不少人都養成健身習慣來維持體態,打造「易瘦體質」是每個正在減重的人的夢想。究竟要如何養成易瘦體質?哪些人是易瘦體質?養成易瘦體質的習慣有什麼?其實,想要有易瘦體質,只要有兩個生活習慣就可以養成!快讓減重良醫徐光漢告訴你:

人是否有易瘦、易胖體質?

其實我們都有聽過,人體的脂肪有分成壞的肥肉(白色脂肪)與好的肥肉(棕色脂肪)。白色脂肪就是囤積用的,而棕色脂肪會燃燒能量以產生熱能。那有沒有可能將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比例改變,來改變一個人的「易胖」或「易瘦」體質?

其實,人的易胖、易瘦體質,基因早已決定一半!因為每個人的腸子長度不同、吸收比例也不同,像是吃同樣一百卡的食物,有人會吸收近七十卡,也可能有人只吸收了四十卡。因此胖瘦也因體質的不同而各自有異。

【延伸閱讀】減重靠「間歇性斷食法」沒有幫助?減重良醫告訴你:間歇性斷食的關鍵+2大失敗原因

易瘦、易胖體質能改變嗎?

雖然說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的比例已由基因決定一半,是不爭的事實,但剩下的一半我們還是可以靠「飲食」及「運動」2大好習慣來改變。

減重、低糖飲食、低澱粉飲食、減重良醫

說到減肥的飲食,並非只要避開精緻澱粉,每天就吃地瓜代替,這樣其實也是不健康。雖說原型食物是健康的飲食,不管吃什麼,還是過猶不及,均衡地飲食很重要。


如何養成易瘦體質?

一、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增加肌肉的質量,也能增加能量的消耗,形成一個正的循環。其實我們保持一個適度的運動習慣,尤其是有氧運動,或是慢跑、快走等等都是有幫助的。

但我還是會建議,養成每天至少有3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最為理想。如想針對下半身,如腹、腰、臀部,則建議可加強局部運動(抬腿等),同時也要避免久坐。

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例如每天應至少運動30分鐘,可以拆成2次15分鐘,或3次10分鐘完成。(若想知道各類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有多少,快點

但不是有運動就好,有民眾説「為什麼運動一小時還是沒瘦下來?」這時就要注意自己是否在運動後沒有控制食慾,吃下過多的熱量了。當我們激烈運動後身體會對熱量產生需求,假設目的是減重,切記勿在運動後攝取大量的醣類食物,如含糖飲,飯麵類或是麵包類等食物。運動後飲食應以蛋白質食物為主,如豆漿或蛋類食物等,可充飢同時也可促進肌肉增長。

二、飲食
由此可知飲食也是養成易瘦體質的次要關鍵。說到減肥的飲食,一般人的認知可能就是「少吃精緻澱粉、多吃原型食物」。但並非只要避開精緻澱粉,每天就吃地瓜代替,這樣其實也是不健康。雖說原型食物是健康的飲食,不管吃什麼,還是過猶不及,均衡地飲食很重要

另外,在飲食上,我們也要捨去過往的傳統飲食習慣。為什麼?因為亞洲國家過去多是農業社會,農作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就必須攝取足夠的熱量(如飯麵等澱粉)才能維持體力。但現在已進展到工業社會,其實我們的身體就不需要攝取這麼多的熱量。現在我們應該以「低糖、低澱粉飲食」為主,少糖、少澱粉,足量蛋白質、纖維,再加上固定的運動習慣,應就可以維持良好的體態。

最後,不管是飲食又或是運動,我們都需要找一個自己能持續、輕鬆又不痛苦的方式進行,別讓自己的減重之路因此受阻了。

【延伸閱讀】想消除內臟脂肪,為何「少吃、仰臥起坐」沒用?減重名醫帶你搞懂:改善「內臟脂肪」飲食4原則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徐光漢醫師-和你一起瘦

徐光漢醫師-和你一起瘦

查看全部

徐光漢醫師

現任:
天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治醫師

各式腹腔鏡手術經驗超過7000台
腹腔鏡減重與代謝手術經驗超過3000台
參與發表各大外科國際期刊論文超過50篇
多次於國際代謝減重外科醫學會(IFSO)口頭發表手術研究論文及應邀專題演講
ASMBS(美國代謝與減重手術醫學會) 2016年11月年度大會 代表台灣 遠距連線現場示範減重手術
亞洲糖尿病手術研究高峰會(Asian Diabetes Surgery Summit)年會固定手術示範醫師
台灣內視鏡微創外科 專科指導醫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