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糖尿病家族
撰 文:台大醫院神經部 湯頌君醫師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及永久傷殘的首要原因。近十年來,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幾名,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及去年首度超前腦血管疾病的肺炎。雖然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在過去十年有很大的進展,使得腦血管疾病的致死率明顯下降。但由於急性腦中風有超過一半的病患會留下後遺症,且一次腦中風後仍有復發的機會,整體的腦中風盛行率反而逐年上升,全人口平均所要負擔的腦中風病患數相對增加,造成個人,家庭及整個社會的極大影響。
糖尿病與腦中風的關係
為了了解臺灣地區的中風型態及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等,自2006年起,有超過30家醫院共同針對急性腦中風病患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資料登錄研究計畫:台灣腦中風登錄(Taiwan Stroke Registry)。2010年做的分析顯示,從總數超過4萬名中風病患的資料中,缺血性腦中風病患大約佔80%,出血性中風約佔18%。急性腦中風的死亡率則依不同的中風型態分別為缺血性中風4.0%,腦內出血17.9%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29%。另外,有接近八成的腦中風患者有高血壓,四到五成的患者有糖尿病及高血脂,是最重要的三大危險因子。
其中,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可能與下列幾個原因有關。(a) 長期血糖高會傷害頭部及頸部動脈的內壁,使其逐漸硬化狹窄,因而阻礙該處的血流,就易發生腦缺血梗塞。(b)長期血糖高會影響全身及腦的微細血管血液循環,造成腦部急性或慢性的小血管病變。(c)血糖高會造成多尿症,體內水份容易流失不足,使血液黏稠度上升,會減慢頭部及頸部的血流。(d)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常併發自律神經功能異常,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腦缺血。(e) 長期糖尿病也容易引起心臟疾病而產生心因性中風。預防勝於治療,定期檢測自己的血糖,尤其是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規則服藥及調整生活型態,都是很重要的。有效的控制血糖,並早期偵測糖尿病相關的神經血管併發症,是預防慢性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一環。
急性腦中風與高血糖
過去的研究顯示,急性腦中風病患約有40-70%會出現血糖上升的情況,此現象可能是本身有糖尿病(中風前已知或未知)或因為急性腦中風對身體及內分泌系統產生的壓力所引起。急性中風後的血糖值與中風預後有關,數個臨床研究皆顯示急性腦中風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如有持續高血糖,相較正常血糖患者的會增加中風後的死亡率,且對於日後的功能恢復也較差。此外,針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接受血栓溶解治療的患者,近幾年的研究也顯示,入院時的血糖值越高,血栓溶解治療後的預後越差,且越容易發生腦出血等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生急性腦中風,需注意血糖的積極控制。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疑似急性中風的症狀,務必在第一時間送到醫院診治。因為,時間是急性腦中風治療的最關鍵因素。
過去二十年來,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兩個極大的進展。第一個是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治療藥物(IV rt-PA)。目前建議使用的治療時間為急性中風發生後3小時內(特定情形可能可以考慮延長到中風後4.5小時)。另一個是經動脈取栓術(IA thrombectomy),藉由傳統的血管攝影,直接以導管置入阻塞的腦血管處,利用特殊的器械吸附並移除血栓,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大血管阻塞的缺血性腦中風病患預後。而目前最被建議經動脈取栓治療的治療時間為發病6小時。此外,越早進行上述治療,越能得到治療的好處,也越能減少併發症出現的風險。然而,根據台大醫院過去的資料顯示,只有不到三成的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患,能夠於發病後3小時內被送至醫院急診室。其中,一般民眾對中風的徵兆不清楚或警覺性不夠,甚至迷思放血、針炙、刮痧可以治療中風等,是最常見的幾個耽誤送醫時間的原因。
目前我們對於判斷是否發生急性腦中風最簡單明確的判斷方法便是美國辛辛那提腦中風評估表。主要評估三個症狀:(1)請病人露出牙齒或笑,(2)請病人閉眼伸出雙臂十秒鐘,(3)請病人說一個句子。假如病患在過程中出現顏面下垂,手臂垂落,或者言語咬字不清等任何一個異常狀況,腦中風的機會則高達百分之七十二,應儘快將病人轉送到有能力處理急性腦中風的就近醫院急診室。如前所述,糖尿病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不論是糖尿病患本身或者家屬,都更是應該熟悉這個判斷中風的簡易法則。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能選擇起點,但應盡所能趨吉避凶。糖尿病及腦血管疾病都是可以被有效控制,改善預後及減少相關併發症的問題。早期發現,即時就醫及規則追蹤治療,才能讓自己及所在意的家人減少未來的負擔及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