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耕莘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馬文雅醫師
在罹患糖尿病的初期,病患並沒有太多明顯的症狀,通常是透過健康檢查時才發現,當開始出現「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以及體重減少的情況時,可能已經是病情變得比較嚴重。耕莘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馬文雅醫師解釋,一般正常人空腹八個小時血糖小於100mg/dl,但是糖尿病病患空腹血糖值可能高於126mg/dl以上。而當血液中的糖無法有效轉換為能量供人體使用時,即會造成體重下降,且過多的糖會把身體的水份排出,導致病患容易覺得口渴,因而大量飲水造成小便量增多。
許多人認為糖尿病一定會引起截肢、洗腎,因此將糖尿病標籤化,但這些併發症並非一定會發生。馬文雅醫師以疾病心理學的五個階段分析病患面對糖尿病的心態,分別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以及接受。糖尿病病患可能會否認自己罹病的事實,甚至有可能尋求偏方治療,馬醫師說病患徘徊在前三個階段可長達10年的時間,之後才開始接受並願意積極投入治療,但此時可能已因血糖長期控制不穩,要達到理想的血糖目標相較困難。
事實上,在糖尿病初確診時,病患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功能已經開始逐漸減退。馬文雅醫師形容,我們的beta細胞就像是一間工廠,當工人逐漸減少時,身為工廠老闆的我們,會選擇請更多員工來幫忙?還是要繼續壓榨剩餘的員工?此時最佳策略就是儘早使用胰島素,除了補足穩定血糖所需的胰島素外,還能保護beta細胞,減緩功能退化。
胰島素是人體內必須的激素,能將糖份轉換為有效的能量使用,惟部分病患對於胰島素治療存在錯誤觀念,導致錯失使用時機,進而引起併發症的產生。馬文雅醫師表示,糖尿病的併發症以血管病變為主,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會對人體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最終導致洗腎、截肢或失明等結果。馬醫師指出日前已獲健保之長效基礎胰島素,相較於舊有的藥物,其分子較小,結構較為緊密,能平穩地釋放,幫助病患降低血糖,避免併發症。
馬醫師特別叮嚀,當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時,病患應聽從醫師的建議,儘早使用胰島素治療,同時應確實監測自己的血糖,才能及時調整合適的藥物劑量,透過合適的藥物,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才能達成血糖控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