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實:老婆越尖叫 家庭越幸福
你對這樣的場景應該不陌生-家裡媽媽尖銳的聲音破空而來:「XXX!你怎麼還坐在那邊,去把你兒子女兒叫回來吃飯了啊!」接著看見一位爸爸無奈地放下手上的工作,走出門去把小孩拎回家。雖然這是某種很刻板的家庭樣態,但的確很常見。
最新研究結果指出,老鼠也是這樣。
綁架小鼠實驗
日本金澤大學研究團隊做了個這樣的實驗:他們把新生小鼠帶走,讓父母親找不到小孩。這段時間內,研究者讓一組老鼠雙親分開,單獨在家緊張,另一組是讓父母親一起在家緊張。十分鐘後,再把小孩放回父親或母親附近,觀察父親和母親會不會趕快把小孩找回來照顧。
結果發現:受測的母親幾乎都在五分鐘內過去把小孩帶回來,而受測的父親就沒這麼認真,只有 2/3 的父親會去找回小孩。不管單獨緊張還是分開緊張,結果都一樣。
到這裡他們得到的結論是:母老鼠一直認真當好媽媽,公老鼠在這方面表現就沒那麼積極。老鼠是自己緊張還是配偶陪著緊張不會影響它的決定。
父母離家實驗
下一組實驗他們搞親子隔離的方式改變,這次抓老鼠爸媽,讓它們離開家緊張。他們把父母親帶去新籠子裡十分鐘後,再回來和小孩重逢。父母親一樣分為「分開」和「一起」到新籠子裡緊張兩種處理,觀察重逢後是否會找回小孩來照顧。
這次結果好玩了:媽媽繼續當認真的媽媽,跟媽媽一起在同一個籠子緊張的爸爸也還維持水準,有 2/3 會趕快找小孩。
可是自己去新籠子緊張的鼠爸爸們,當中只有 1/10 盡爸爸的責任去找小孩。跟前一個實驗相比,只是把爸媽轉移到別的地方緊張,居然就讓爸爸的行為改變了。
為什麼放在哪裡緊張居然也有關係?研究人員推估可能是老鼠媽媽緊張時在籠子裡留下的費洛蒙會提醒公鼠身為爸爸的責任,於是比較主動照顧小孩。
隔音實驗
他們又做了個實驗。這次是把母鼠隔離在父親和小孩旁邊,一組把母親放在隔音箱裡消音,另一組不消音,看看在旁邊的父親會不會照顧小孩。結果在這次實驗中,不消音組 60% 的爸爸趕快找小孩,消音組只有 10% 的爸爸找小孩,耳根清靜得很。
他們發現:母鼠在緊張找小孩的時候會展開超音波攻擊(咦?),發出 38 kHz 的聲音對公鼠下達指令。研究人員也發現,如果把叫聲錄下來放給公鼠聽,也會讓它們警覺要趕快去找小孩。人耳適合的聲音頻率範圍是 1kHz-3 kHz,聽力極限大概在 20 kHz,所以母老鼠的尖叫聲超過人耳接收範圍,我們(好家在)是聽不到的。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老鼠媽媽會用尖叫聲和「可能」用氣味/費洛蒙來叫爸爸照顧小孩,而這可能是讓小孩得以好好長大的關鍵。有不少其它例子顯示其他哺乳類的爸爸也時常需要媽媽提醒才會當好爸爸。雖然說人和動物有很大差異,但是如果你是位爸爸,且覺得上述場景似曾相識的話,欸,那就滿懷感激、欣然接受,並盡快在尖叫出現前把該做的事做好吧。
研究原文:
Liu et al. Displays of paternal mouse pup retrieval following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with maternal mat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