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有「聽到」!學會「傾聽」比說話更重要

撰文者: 洪仲清2014-03-31

很久以前,我有一個朋友,他約我出去,一坐定就是開始抱怨。從家庭到職場,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然後常問我一些他已經有既定答案的問題,讓我只能順著他的話說,也不太讓我有機會講講我自己的話。等到兵疲馬睏了,才順帶一句,「你最近怎麼樣?」

說實在說,我那時當然一心只想回家,因為明天還要上班,而且我也不覺得他真的想聽。只好草草結束,盡可能不赴約了。沒想到,開始奪命連環call,一接起電話劈頭就是問我心理學的問題,常讓我講到口乾舌燥,他得到他要的答案之後,講沒幾句就掛掉電話。我最後連電話,都不敢接了。

在我心裡,我感覺好像不被當朋友,不知道被當成什麼了…

另一位朋友,狀況我比較能接受一點。就是他講話的時候,我要專心聽,具體回應;但是我講話的時候,他會一邊看電視、上網、聽音樂…,有時還會隨著劇情出現笑聲,即使我當時講的話一點也不好笑。我跟他說明白之後,他有些改善,不過,還是聽得到電話那頭,有微弱的點擊滑鼠的聲音,偶爾就有一陣沉默,我真是不知道他有沒有在聽。唉…,我只好縮短跟他講話的時間了!

坦白說,關係要維持,雙方一定都要有被尊重的感受。在對話的時候,特別是某一方正在講很嚴肅、充滿情緒的話題時,另一方要專注傾聽,讓人感覺「我很在意你講的話」的感覺。

所以,「聽到」跟「傾聽」是不一樣的事。

在我的專業裡面,讓他人感覺到我在意他的話,很重要。除了舒適的眼神注視,停下自己手邊的工作,還要身體轉向,維持適當距離,還要適切回應對方話中的重點。

回應對方話中的重點,又分兩層次,回應內容與回應情緒。在內容的部分,我們可以澄清、摘要。在情緒的部分,除了同理之外,我們也要自然而然地把我們的情緒釋放出來。也就是,我們要真正把對方的話,拿來對照我們個人的人生經驗,然後去體會對方的感受,自然而然就會跟對方產生共鳴的狀態。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