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動怎麼辦?精神科醫師: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帶著問題的孩子」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兒童心智科的診間裡,這大概是最常見的一種組合:焦慮的家長,以及在椅子上(如果還坐得住的話)動個不停的小孩。
「蔡醫師您好,不好意思,我們其實有帶孩子去看過別的醫師,但是…呃…我們不是很聽得懂那個醫師的建議,所以想再帶孩子來請教您的看法。」一進診間,爸爸便非常有禮貌地說明到診的原委,媽媽坐在孩子旁,也附和點點頭。
他們的謹慎態度,像是把「不知該怎麼做」的慌張都給服服貼貼地包了起來。但小男孩可不一樣,自動玩起診間裡的玩具,完全當自己家。
「怎麼說呢?」我邊問,邊在病歷寫上「for second opinion(尋求第二意見)」,同時覺得自己被這一家三口傳染了,也開始有些焦慮、坐立不安,天知道我說的話會不會繼續被他們帶著去尋求第三、第四意見?!
「之前那位醫師說孩子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開始是建議我們用藥,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們不大想這麼早讓孩子吃藥,所以後來那位醫師又說不吃藥也可以。欸,就聽不大確定到底接下來該怎麼做比較好。」
爸爸才剛說完,媽媽又接力:「感覺那位醫師也不是很有把握的樣子,就讓我們更擔心了。可是話說回來,我也不希望是因為我們自己在擔心,害得孩子沒有接受最好的治療。」
我向他們既是同理、也是自嘲地苦笑了一下,半開玩笑說:「這樣說起來今天我要擺出一個比較權威的樣子囉?」
爸爸連忙搖手:「不是啦,只是希望醫生您可以給我們個建議,看到底吃藥、還是不吃藥比較好。」
好個二選一的題目,我瞬間被他們拉上台,一起成為「料理東西軍」裡飢腸轆轆的來賓。殊不知愈是一翻兩瞪眼的問題,往往愈是心智科診間裡最難回應的問題,像是在說「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逼得大家非得選邊站不可。不僅僅暗示只有某一個決定才是正確的,還常威脅我們一旦選錯邊就「虧大了」。
「沒關係,我先評估看看再說吧。」我使出緩兵之計。也該是聽聽孩子聲音的時候了--雖然男孩從進來到現在,邊玩玩具邊發出的聲響沒停過。
「問題孩子」vs.「孩子帶著的問題」
「我很喜歡去學校啊…學校有超級大的圖書館,還有體育課、電腦課…還有一個大池塘,我最喜歡去那邊玩!」男孩很開心地說。我通常習慣從孩子生活裡的「五四三」聊起。
「所以你下課時間都可以下課嗎?」我問。
男孩有點不好意思:「常常被老師罰寫功課…」
媽媽大概忍不住我跟孩子聊天聊太久,一直沒問到「症狀」,順勢插嘴提問:「你要不要跟醫生叔叔說昨天發生什麼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