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也是一種病!你身邊每10人就有1人有焦慮症,為了家人朋友快看看吧
今天是王先生第二次踏入診間,帶著微笑與輕快的腳步。回想上週王先生剛進入診間的時候,還抱著有點懷疑、姑且一試的態度。
「我有胃食道逆流,加上容易心悸、肩頸痠痛、胸悶、肌肉緊繃,在很多醫院、診所做X光、心電圖、抽血等檢查都正常,有一家診所還幫我做了自律神經檢測結果異常。我想都沒有想到我會需要來看精神科。」
進一步了解後知道:39歲的王先生是一家上市上櫃公司的中階主管,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都要求很高,整個團隊在他的帶動之下總是衝在其他團隊前面。大約在6個月前,公司高層表示要擴大規模,預計到海峽對岸設點,王先生及其團隊是第一選擇。
王先生這5、6個月來,一方面要計畫拓點相關事宜,另一方面還要面對老婆的反彈,即使回到家也無法休息;一邊在思考著拓點的計畫可行性,有沒有遺漏的部份,另一邊則是要安撫老婆及兩個還在讀小學的兒子。常常到了晚上腦筋都還在轉,無法入睡;隔天進公司,胸悶、心悸、腸胃不舒服都來了,整個人都是緊繃的,秘書、屬下的一個言語或動作不對,常常就被王先生責罵。慢慢的,王先生覺得自己身體狀況變差,做事情的效率也受到影響,擔心會不會就這樣身體越來越差,最後不僅無法去拓點,連原來的工作也不保,因此才開始決定看醫生。
「我這樣是自律神經失調嗎?」在第一次問診後王先生這麼問。
「一般正式的診斷,沒有『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詞,不過,你的很多症狀是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的症狀,診斷上會暫時先放在焦慮症。」我後續就先開立低劑量鎮靜類的抗焦慮藥物,以及安眠藥,讓王先生可以放鬆及好好休息。
「這一週來狀況怎樣?有覺得舒服一點嗎?」我趕緊將精神拉回此次返診的評估。
「心悸、肌肉緊繃有好一些,睡眠比較可以睡了,但是還是會在睡前一直想事情,工作時在討論計畫,還是常常會覺得胸悶;太太有注意到雖然還是會生氣,但是似乎有收斂一些。」看來,第一次暫時先讓王先生放鬆的效果有部分達成。
「那我們這一次開始加上『治本』的藥物,等藥物開始發揮效果,先前使用的鎮靜類抗焦慮藥物就可以逐步減少到停止使用了。」王先生帶著期待的表情離開診間。
不料領完藥後,王先生馬上衝進來診間。「醫師,我沒有憂鬱症,為何要吃抗憂鬱藥?這樣子我會不會就有憂鬱症了?還是說我有潛藏的憂鬱症,你可以老實告訴我沒關係。」王先生說出了他的擔心與疑慮。
「這個藥物雖然按照健保局的歸類是抗憂鬱藥物,但是按照國外先進國家的治療準則,是治療焦慮症用,可以讓你不會反覆這樣一直想,而不是只是利用鎮靜的作用來『壓制』你的焦慮情緒。」我一邊回答著他的問題,進一步再說明他可能後續的疑問。
「焦慮症跟憂鬱症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簡單的來區分:焦慮症就是不管好的、壞的都會想,雖然也會擔心事情不順利、做不好,但是負面思考的部份不強烈;而憂鬱症,大部分會有強烈、固執的負面思考,認為事情幾乎一定會往壞的方面走,後來甚至出現放棄、無助、無望感。所以,你的狀況是屬於焦慮症而非憂鬱症。」
「那我這樣以後會變成憂鬱症嗎?」即使聽了我上面的說明後,王先生還是不放心繼續問了這樣的問題。
「在臨床上憂鬱、焦慮會有『共病』的現象,還是以所觀察到的症狀來做診斷。你上次開始治療後,不是就已經開始有所改善?而且這次我們又開始加了『治本』的藥物,可以不用太擔心。」一方面回答王先生的問題,另一方面讓王先生看到改善的情形來給予支持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