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難正面,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心理學家:就像感冒,每人一生都會經歷幾回
還記得去年九月,我第一次寫部落格時,寫了一篇名為〈也許,改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的文章。可是我們也都知道,當我們真正要改變的時候,常常又覺得壓力很大。我們總是希望能夠走出舒適圈(comfort zone),讓我們的視野更廣闊;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更快的從負面情緒當中恢復過來,失戀的時候不要為了那個爛男人難過那麼久,考差的時候難過也沒用,不如早點再站起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毫無動力,即使我們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最近,當我在思考知道該怎麼做和做到之間的差距時,突然想到了一篇大二時讀過的,關於正向心理學的論文。
過去的心理學家,曾經對於為什麼正向情緒會在演化下被留存下來,感到十分的困惑。當我們出現負向情緒時,往往會導致特定的行為,例如恐懼使我們逃跑、生氣使我們攻擊;但是,正向情緒似乎不會導致特定的行為。
過去的討論,在Fredrickson發表的一篇論文裡,得到了詳盡的解答。Fredrickson在2001年發表了這一篇跨世紀的大作: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用來探討正向情緒的作用,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發表了32個版本,被引用了5196次,堪稱正向心理學研究的權威。
在這篇論文的文獻回顧裡,Fredrickson提到了,正向情緒有助於開拓我們的思想與行動,而負向情緒則會限縮了我們的思想與行動。
過去的研究發現,愉快(joy)的情緒能夠促使我們去玩樂、擴展我們的極限、變得更有創意;而且這樣的效果並不只局限於社會性的或是物理上的行為,也包含了知識上以及藝術上的行為;而對某事感興趣(Interesting)則促使了我們去探索外在世界、學習新知識、經驗,並且從中擴展自我;滿足感(Contentment)則是促使我們去品味當下,讓我們對自我和對這個世界有了一些新的觀點[7];榮耀(Pride)則讓我們願意在未來把我們的收穫分享給大家;而愛情(Love),則是這些正向情緒的融合體,讓我們經驗到了安全感和親密關係;讓我們願意和愛人分享上述的這四種正向情緒。
Fredrickso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來驗證正向情緒是否真的會促進我們開闊視野。實驗者找來了一群受試者,讓不同組的受試者,分別觀看一些會喚起情緒的短片(Short,emotionally evocative film),這些短片分別是愉快的、滿足的、恐懼的、憤怒的,以及中性的短片。在那之後,實驗者會要求受試者,用我想要(I would like to……)來造句。結果發現,觀看正向情緒喚起影片的那組,比起負向組和中性組,寫了更多他們立馬願意去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這一篇論文裡,Fredrickson還提到了一連串的實驗,綜合這些實驗的結果,Fredrickson發現正向情緒除了能夠讓人們的想法-行動變得更開闊之外,也能夠較快從負面情緒造成的高血壓、焦慮感等等狀態當中恢復過來;除此之外,還能夠促進我們的心理彈性(fue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讓我們較容易從創傷當中恢復,並讓情緒更為平穩。
我們總是聽到別人說,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而正向情緒,似乎正是帶領我們跨出那一步的嚮導。如果正向情緒有這麼多的好處,那我們又該如何好好的利用它們呢?
在跨出去的同時,面對你的負向情緒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我會要你面對你的負向情緒呢?其實這很容易理解。當你現在壓力很大、很難過的時候,如果我要你多往好處想,會過得比較好,你一定覺得我講的都是廢話,因為這些你也知道,只是現在就是做不到嘛!心理學上有一個蔡戈尼(Zeigarnik effect),就是說明了這樣的現象:我們會對未完成事項的記憶特別深刻。所以,在跨出去的同時,也請你回過頭來,好好的面對那些,你還沒處裡完的負面情緒。
有些人會以為,只要我們變得夠好,那我們就不怕挫折,沒有脆弱了,但是那是不可能的想法。正向心理學不是要你變得無堅不摧,而是能夠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即使變得再堅強,都還是會有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因為,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關於這一些,我會推薦你去看《脆弱的力量》,這是一本很棒的書,能夠帶領著你去看待自己的脆弱與無助,從而變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