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千年前「人工呼吸」是對著「那個洞」吹氣...來看看老祖宗的急救方法
來源:CircaSassy@flickr,CC BY 2.0
「心肺復甦術」是大夥兒耳熟能詳的名詞,幾乎所有以醫院故事為主題的電影或影集都會安排幾場搶救性命的橋段,壓胸、電擊、強心劑、人工呼吸等緊湊驚險的急救畫面永遠都會讓觀眾的腎上腺素飆升。
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應該不曾在古裝劇裡看過急救的場景。有人可能會說,「別鬧了,急救是現代才有的玩意兒。」
其實不然,兩千年前的人們在見到親友喪命的時候,同樣也會積極搶救,而且他們使用的急救術相當「別出心裁」。今天,就讓我們來重現千百年前的急救場景!
人工呼吸,吹吹吹!
當一個人停止呼吸,新鮮空氣便無法進到肺部,於是我們需要盡快給予人工呼吸,在沒有合適的工具時,嘴對嘴人工呼吸即是最簡單的作法。我們呼出的氣體中雖然含有二氧化碳,不過裏頭的氧氣仍然足以讓人活命。
在兩千年前,人們就已經會對著死者吹氣,不過他們的「吹法」非常多樣。
西元四世紀《肘後備急方》中教導大家「救卒死」,「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第一個步驟是用衣服將死者的嘴巴塞起來,然後請兩個人對著耳朵吹氣。
對著耳朵吹氣應該沒有辦法把人救活,所以有人嘗試在吹氣的時候加點料。西元七世紀的《備急千金要方》說「梁上塵如大豆許,各內一小竹筒中,四人各捉一筒,同時吹兩耳、兩鼻,即活。」也就是將樑上的灰塵裝進竹筒內,然後由四個人分別朝耳朵、鼻子吹氣,希望把人救活。
西元十二世紀的《十便良方》選擇塞住耳朵,針對鼻孔吹氣[1]。他們將管狀蔥葉插入鼻子裡,接著請人用力地吹,此外,還要去咬死者的腳跟,讓他活轉過來。
當年的人們對著鼻孔吹氣算是做對了一半,因為單單只是吹氣並無法將空氣送進死者的肺部,吹進去的空氣幾乎都會從鼻孔、口腔逸散。於是有人將吹氣的方法做了一些改進[2],他們先將竹筒放進死者的嘴巴,然後塞住竹筒與嘴巴之間的縫隙,希望吹進去的空氣不會立刻漏掉,但是由於口腔與鼻腔其實是相通的,所以想要把空氣吹進肺部,還需要把鼻孔塞起來才行。
以下這個方法便挺有模有樣,「塞兩鼻孔,以蘆筒納其口中至咽,令人噓。[3]」把鼻孔塞住之後,將蘆筒插進口中進到咽部,再開始吹氣,如此一來的確有機會將空氣送進肺部。這種作法有點類似今天的氣管內插管,在沒有塑膠軟管的年代算是很大膽的做法。
除了對著耳朵、鼻子、嘴巴吹氣之外,他們還會對身體另一個孔洞吹氣,「以管吹下部,令數人互吹之,氣通則活。[4]」文中的「以管吹下部」即是將管子插入肛門,然後輪流吹氣,他們相信「氣能通便救得活」。
雖然大多數人嘗試以吹氣來急救,不過也有人主張逆向操作,這是當時對自縊的急救方法,「將大小便處用綿軟物塞緊,不令洩氣[5]」,即將死者的陰莖綁住、肛門塞緊,以留住體內的「氣」。
另有一派人擔心體內的氣洩了就沒命,所以會趕緊掩住口鼻,想要留住最後一口氣[6]。《急救良方》教大家在遇到上吊自殺時要「以一人兩手掩其口鼻,勿令透氣,一人用手摩其頸痕,兩時氣急,則活。」如此做法當然是適得其反,因為掩住口鼻會妨礙呼吸,按摩頸痕又會影響頸動脈,可能讓奄奄一息的人送掉性命。
新鮮熱血救性命
在古人眼中,鮮紅血液具有很特別的魔力,自然會被拿來急救。不難想像,急救場面肯定會鮮血淋漓非常駭人。
古籍上的做法有很多種,節省一點的會從雞冠取血,然後用管子將血液吹入鼻孔[7]、或滴入死者的嘴裡,想救男人用母雞,想救女人就用公雞[8]。
倘若覺得幾滴鮮血效果不夠好,可以割雞脖子取血,然後反覆塗在死者臉上[9]、或者在死者嘴邊斬斷鴨頭,直接用熱騰騰的鮮血澆灌[10]。
此外也有人用豬的鮮血來急救,古籍中建議大家截斷豬尾巴取血,畢竟過去的物質環境較為匱乏,一次殺掉一隻豬的成本實在太高昂,老百姓恐怕無力負擔。他們會拿豬血給死者飲用,並讓死者靠在豬的身上,希望可以藉此獲得生命力,活轉過來[11]。
除了家禽家畜,還有使用「人血」的藥方,《肘後備急方》中建議「人血和真珠,如梧桐子大,二丸,折齒納喉中,令下。」幸好他們只會用一小丸人血,否則場面一定會慘烈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