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含有輻射物質的食品,就像吞食癌細胞?台大公衛教授:農林漁牧產品都天生有「輻射物」
不久前,國內對日本食品進口有一些爭議,有位活躍於媒體的食安專家說「吃含有輻射物質的食品,就像吞食癌細胞一樣」,此話一出就上了頭版新聞。筆者常在上課或是受邀請的演講中,會詢問修課同學或是聽演講的來賓,如果食品中含有輻射物質,敢吃的人請舉手。尤其當進一步描述,有人說「吃含輻射食品可能與吃癌細胞一樣時」,就會看到全教室或全場靜悄悄,沒有人舉手。
回想當年在國中或高中上化學課,當老師教同位素時,曾介紹到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與不穩定同位素(unstable isotope)。所謂「穩定同位素」指的是該元素的原子核穩定不會有放射衰變,簡單地說是「不會釋放出輻射線」,常見的穩定同位素有碳-12 (12C)、氮-14 (14N)與氧-16 (16O)等。不穩定同位素又稱「放射性同位素」,代表此同位素的原子核不穩定,會進行放射性衰變,如釋放出加碼(g)射線、次原子等。
進一步來談,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分為「天然放射性核種」與「人工放射性核種」。
一、「天然放射性核種」
天然放射性核種,顧名思義即為天然生成的核種,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碳-14(14C),考古學家分析14C/12C比例去決定化石存在的年限,而在食品中最重要的「天然放射核種」為鉀-40(40K),為一般常見穩定鉀-39(39K)的多種同位素之一。鉀離子在一般生物體內,負責扮演維持細胞正常功能的重要角色。歷史上,發現鈉鉀幫浦(Na+/K+-ATPase)的丹麥科學家詹斯·克里斯舜·斯冦(Jens Christian)也在1997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因此可以看出,生物體內自然含有相當量的鉀離子,當然就含有一定比例的鉀-40背景值,進一步說,一般農漁牧產品中必含有鉀-40背景值。
目前台灣的食品進口標準是100貝克/公斤,但是根據台灣原子能委員會的監測中心,定期針對台灣北、中、南的農漁牧產品中,鉀-40背景值輻射量的監測結果,雖常常會超過100貝克/公斤(目前國內對進口食品的管制標準),但還是與國際檢測結果40~650貝克/公斤的範圍一致。
二、「人工放射性核種」
人工放射性核種指的不是天然生成,而是人工製造(如利用核反應製造出來)的放射性核種,因科技的進步,幾乎每種元素都可以製造出人工核種。一般民眾比較關切的「核反應設施釋放的人工核種」,如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釋放出碘-131(131I)、銫-134(134Cs)、銫-137(137Cs)與鍶-90(90Sr)核種等。
國際上因擔心這些人工核種可能會汙染農漁牧產品,影響消費者健康,目前以量測食品中「碘-131與銫-137」的加碼(g)射線強度作為管理的標準,因碘-131半衰期短(8天),所以主要的管制標準是以銫-137加碼(g)射線強度為主。
三、「天然放射性核種」與「人工放射性核種」的比較
目前台灣的食品進口標準是100貝克/公斤,但是如果再比較輻射線的能量,背景鉀-40釋放的加碼(g)射線能量,約為銫-137釋放加碼(g)射線能量的兩倍,理論上輻射線能量高對健康的危害潛在比較大。
根據上述的說明,可以了解一般人每天都吃含背景輻射鉀-40的食品,因此建議大家討論食品中輻射安全問題時,應該收集完整的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應該執行一份完整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書,如此才能釐清食品中輻射安全的問題,讓科學數據說話,人云亦云,對食品安全並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