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車捶玻璃,年輕時愛得死去活來,老了卻外遇...心理師給「熟年婚姻」3個建議
上週周遊婚變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80歲的周遊哭訴,小10歲的老公李朝永偷吃,38年婚姻瀕臨破局。遙想當年兩人愛得轟轟烈烈,過去李朝永曾追車跳窗、用血書向周遊示愛,為了讓她戒菸,李朝永還用菸頭燙手,為了不讓她喝酒則捏碎酒杯,比偶像劇還像偶像劇。
我在晤談室裡,三不五時也會遇到這種偶像劇情侶,他們有著共同的盲點,他們似乎都覺得「會痛苦才是真愛」,因此成了一對分不開的怨偶。
然而,自我虐待不是愛,虐待別人更不是!很多在感情中受傷極深,卻每次都掉入同樣的循環的人,就是看不清這一點,他們覺得「她/他願意為我…(多半是和痛苦或傷害有關的作為),那一定是很愛我。」所以他們總是愛上有自虐傾向的人,而這樣的人多半有強烈情緒困擾、衝動控制不佳、容易被心情影響而失控,相愛的時候那些激烈的求愛行為,乍看之下似乎很浪漫,但若在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裡,這些具傷害性與破壞力的言行成為整個關係的基調,那必然不會是一段健康的愛情。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被痛得轟轟烈烈的感情吸引?不斷陷入彼此虐待的親密關係中?通常在生命早期的情感依附上有創傷經驗的人,特別容易有這類的困難。如果很小的時候就受到身心上的虐待,或被至親的人背叛,他們心中的空缺與不安全感,長大後會在愛情與親密關係中展現出來。那些願意為自己痛苦的人,在他們眼中是相對安全的情感依附對象,對他們來說,在關係中居於高位,是不再受傷的保證。好比「沒有我,他什麼也做不了,怎麼可能背叛我!」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喜歡那些願意在關係中卑微的人,比較自卑或具自虐特質的人就很符合這樣的條件。
哪些人會為了求愛或維持親密關係,而讓自己受傷或屈居劣勢呢?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且不管外表看起來如何,其內心深處依賴性很強,在戀愛時他們會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或男神當作對象,透過和理想化的對象交往,增加自己的自信,就像「看啊!我可以讓這麼棒的女人愛我!」他們在追求或維繫親密關係時所做的激烈行為,不見得是出於真愛的表現,更多是因為害怕失去自己理想中的對象、或擔心被心中依賴的對象拋棄,所以當真的面臨失去時,他們很可能出現情緒崩潰和自傷行為。
如果個人早年的創傷或是內心的議題尚未解決,我們很容易對和自己有相似或相應困擾的對象「動心」,當妳覺得「對方要願意為妳感到痛苦才是真愛」,那麼妳就很容易被具有自虐和依賴特質的對象吸引。
也許妳會問:「就算這樣的互相吸引有問題好了!重點是關係能維持長久,不健康的關係怎麼可能維持這麼久呢?」事實上是可能的,若彼此能滿足對方的內心需要而達成平衡,即使是不健康的關係也能維持很長久,差別只在於有些關係維持愈久,彼此更進步,愈走愈有默契,而另外一些關係走得久,只是更鞏固彼此的缺點,愈走愈形同陌路。
由人的情感匯聚而成的團體,像是婚姻或家庭,每個成員間的互動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以達成平衡,而發生「外遇」這樣破壞團體關係的事件,通常會發生在個人或關係面臨重大改變或壓力事件之後。舉例來說,伴侶雙方的職涯改變是一個可能的因素,就像安海瑟薇主演的高年級實習生裡的故事一樣,若職涯安排威脅到兩人投入家庭或給彼此的時間,很可能另一方會因為內心不滿或失去關注,而尋求其他關係的支持。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焦慮與壓力,中年危機或老年危機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很可能就是「外遇」。因為「愛」能讓人生機勃發,狂熱地投入兩人關係可以暫時忘卻所有煩惱。很多熟齡或高齡以上的外遇,從心理的角度來看,是一種希望透過戀愛讓自己不老不死的行為,同時也是想透過戀愛來抵抗對老化和死亡的焦慮。重新找一個人來愛,也可以看成是在人生晚期對改變自己和調整關係,感到無力的一種逃避。
如果把「外遇」看成是關係間的平衡被破壞,以及個人企圖逃避內在焦慮的一種表現,那這就是個彼此可以反思與改變的契機。假如妳發現自己在關係裡總是維持高姿態,原本對方因為自卑與依賴,而在關係中委曲求全,那麼當平衡被破壞時,就可以思考「高高在上雖然讓妳覺得安全,但很可能傷害了對方」。如果進一步探索,妳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的互動模式,可能是因應早年傷痕而發展出來的防衛,也許妳的防衛情有可原,但冤有頭債有主,伴侶畢竟不是最初傷害你的那個人,在關係中重複同樣的模式只會延續悲劇。
離婚到底是不是面對外遇的最佳解答呢?尤其是當人生走到晚年,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思考婚姻的存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