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事故》災難場景重現、做惡夢、失憶…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精神科醫師給的2大建議
編按:今(2021/4/2)台鐵太魯閣號列車於9時28分在花蓮大清水隧道遭滑落工程車砸中後出軌,部分車廂傾斜卡在隧道內,根據消防署統計,這起出軌意外共造成51人死亡、156人輕重傷送醫(截自4/2 19點),死者多是集中在受擠壓變形最嚴重的第7、8節車廂。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有一封寫於1865年的信件,最近被找到,信裡這麼寫著:「這景象如此令人驚駭,以至於那些我協助搬離傷患與死者的畫面,在往後記起的時刻,讓我感到顫慄。我的手錶比我更敏感,因為它在後來的幾個禮拜慢了幾分鐘。」那年他與家人搭火車旅行,結果火車翻落橋下,造成數十人傷亡,雖然他毫髮無傷,但在心理上留下陰影,而如果以現代醫學來看,應是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幾天前,台鐵普悠瑪號列車在宜蘭發生出軌意外,也造成重大傷亡,而同樣地,許多倖存的乘客、火車上的工作人員、台鐵後勤人員、參與救災的人員,甚至在場目睹災難場景的人員,也跟狄更斯一樣,有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創傷,指的是任何威脅生命、可能引發重大傷害,或者與性暴力相關的事件,當人們遭遇這樣的重大意外,在過程裡產生巨大的驚恐、擔心、痛苦、失望等等感受,這些情緒反應在事件過後,如果無法在幾天內平撫,便可能產生急性壓力疾患,而急性壓力疾患如果在一個月內無法改善,便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急性壓力疾患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幾類常見症狀,如果症狀數目、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已經足夠影響社交、職業或其他生活功能,就可能是生病了。
第一類症狀是災難場景再現,在白晝可能不由自主想起火車失事前後場景,夜間入睡以後,可能做惡夢而驚醒,而嚴重時,甚至整個人被災難回憶籠罩,雖然人已安然回到日常生活場所,言行舉止卻好像依然身在災難現場,以為自己還在坐火車,而且就要出事。
第二類症狀是逃避相關災難相關刺激,比如極力避免回想災難相關情景,不敢接觸相關報導,甚至不敢坐火車、看火車。
第三類症狀是產生與災難相關的負面情緒或想法,比如想不起事件經過,好像失去記憶;對外界、對別人,甚至對自己產生過度負面的想法,比如「坐火車很危險」、「所有交通工具都可能出事」等;過度自責,把災難原因完全歸咎於自己;持續憤怒、驚恐、有罪惡感;對原本有興趣的活動不想參與,甚至無法再體驗快樂與喜悅等正面情緒。以狄更斯來說,甚至產生了手錶慢了下來的錯覺。
第四類症狀是警醒度改變,可能變得情緒緊繃,稍有不順就暴怒,或者風吹草動就受到驚嚇,到了晚上也無法放鬆入睡。
如果懷疑自己罹患急性壓力疾患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向精神科門診求助,治療方法包括吃點藥讓身心放鬆,不再陷在負面回憶與情緒裡,也可以接受心理治療,學習放鬆技巧,或藉由認知行為治療減輕相關症狀,通常治療效果良好。反之,如果持續困在創傷經驗裡,悶悶不樂,久而久之可能引發憂鬱症,讓事情更複雜。
在火車事故中喪失親人的倖存者,或者身體受重傷者,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值得特別關注。列車上的台鐵人員,一方面受到驚嚇,另一方面也可能歸咎於自己,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與想法,甚至負責平日維修保養或管理的人員,也可能連帶受到影響,因此台鐵內部應成立創傷輔導團隊,陪伴所有員工走過這次考驗。
狄更斯在上述那封信的後段說:「事過境遷以後,每次乘坐火車,當高速行駛,我無法不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好像列車隨時要向一邊倒下,但除此之外,沒有留下任何不便。」雖然火車事故帶來重大創傷,人們的心靈還是有強韌的康復能力,當情緒平撫以後,還是要相信火車是安全的交通工具,值得人們信賴與使用。
精神科醫師,《壹週刊》、《國語日報》、《女人變有錢》專欄作者
看透台灣—沈政男的時事MRI
查看全部沈政男 醫師
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現任《壹週刊》、《國語日報》、《女人變有錢》專欄作者,擅長以多重視角評論時事,剖析台灣社會。
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timerover
部落格:http://blog.udn.com/thegloberover/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