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花蓮強震...台灣人共同的惡夢!精神科醫師解析:大地震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照片來源:花蓮市政府

今年2月6日發生的花蓮地震,規模達6.4,最大震度達7級,不但造成10餘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數百災民無家可歸,也給成千上萬在地震深夜倉皇逃出屋外,逃過一劫的民眾,帶來重大驚嚇。

逝者已矣,傷者也會漸漸痊癒,然而地震帶來的心理創傷,卻可能盤桓災民心中,久久不散。

大地震是一種危及生命的重大壓力事件,遭逢此類事件的人,隨著時間過去,通常會有底下三種反應。

一、正常壓力反應。大地震大家都怕,嚇得睡不著、做惡夢、不敢再住進屋內,都是常態,但很多人會在48小時內恢復生活常態,不至於讓地震的陰影籠罩內心。

二、急性壓力疾患。如果48小時以後,依然十分害怕,容易受驚嚇,經常不自主想到地震場景,隨時好像地板又要搖晃,不敢碰觸相關地震訊息,甚至出現解離症狀,也就是記不起地震過程,整個人恍恍惚惚,覺得四周茫茫渺渺,宛如蒙上一層灰紗那樣不真實,那麼就要當心是否罹患急性壓力疾患。

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急性壓力疾患通常在1個月內改善,這時,倒塌的建築物已被移除,災民的生活也逐漸有了妥善的安排,地震帶來的心理衝擊雖然還未消失,但已不至於嚴重影響睡眠、工作與家庭生活。然而,如果超過1個月,仍有好幾項上兩段提到的症狀,而且心情與生活都還無法回到常軌,那麼就要注意是否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TSD源自對於戰場上受創官兵的研究,但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也累積了不少地震等天災引發PTSD的資料。從九二一的經驗可知,大部份災民在地震後持續有急性壓力疾患的症狀,但通常在一個月後都已改善,只有兩成左右進展成PTSD,而在地震一年半以後,仍符合PTSD診斷者,降到了一成以下。

由此可見,大地震雖容易引發PTSD,但只要妥善處理,絕大多數人都可回復正常生活。處理上最重要是趕緊安頓災民的生活,包括食衣住行,以及臨時收容所的整體生活品質,都要儘量達到安穩與安心的等級,讓災民不用再擔心房子可能隨時坍塌,並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對於房屋與財產受損的災民,應擬定災後重建的長期計畫,讓他們不至於對未來感到絕望。在身心健康方面,災民應儘量讓生活作息回復原來的規律,獲取充足的飲食與睡眠,並保持運動的習慣,才有體力應付漫長的重建工作;在心理方面,如果持續有失眠、警戒、害怕,心情無法平撫等症狀,應向精神科求助,必要時吃點藥,或者接受心理治療,通常都能改善。

雖然大部分因地震而產生的PTSD都可逐漸緩解,但也有少數人會演變成慢性PTSD,甚至併發憂鬱症,尤其是在地震中受傷嚴重,或者失去家屬的災民,應特別注意是否出現情緒持續低落、悶悶不樂、無助無望,甚至想死的念頭,如果有,必須更加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此外,老年與兒童族群對於大地震的創傷反應,可能比較不典型,比如無法述說自己的情緒問題,只以身體不適來表達等,都需要家屬特別關注。救災人員因為在第一線接觸災難場面,也是PTSD的高危險群,任務結束後應持續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地震訊息在這陣子被廣為散播,很可能喚起九二一、台南地震等地震災民的負面回憶,若果如此,應減少接觸相關訊息。

作者簡介_沈政男 醫師

精神科醫師,《壹週刊》、《國語日報》、《女人變有錢》專欄作者

看透台灣—沈政男的時事MRI

看透台灣—沈政男的時事MRI

查看全部

沈政男 醫師

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現任《壹週刊》、《國語日報》、《女人變有錢》專欄作者,擅長以多重視角評論時事,剖析台灣社會。
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timerover
部落格:http://blog.udn.com/thegloberover/article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