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痛、頭暈…風寒濕痺讓你得「頸椎病」!中醫師教你按壓3穴道:昇陽祛濕、通絡止痛
頸椎病屬於中醫「痺病」範疇,其中風寒濕痺所致者最為常見,一般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等,遇風寒症狀加重。
完美配對!大椎穴+後谿穴+天柱穴:通經活絡,益氣壯陽
大椎穴屬於督脈,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會。督脈統領一身陽氣,足三陽經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所以刺激大椎穴能夠激發身上所有陽經的陽氣,從而起到通經活絡、益氣壯陽的作用。
天柱穴位於頸項兩旁,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猶擎天之柱,故天柱穴為頭部、頸部、脊椎以及神經疾病的首選穴之一。且天柱穴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氣,陽氣循膀胱經在此快速上行。因此按摩此穴有化氣壯陽的作用。
後谿穴是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此外,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大椎穴刺激陽氣升發,天柱穴化氣壯陽,後谿穴協助振奮全身陽氣。3者相配,可以調節督脈經氣,起到昇陽祛濕、通絡止痛的效果。
步驟一:按壓大椎穴3~5分鐘
【取法】在頸區,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按法】低頭,將食指和中指併攏,用力按壓穴位3~5分鐘。
步驟二:按揉天柱穴20下
【取法】在頸后區,橫平第2 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後正中線旁開1.3寸。
【按法】一邊緩緩吐氣一邊用拇指揉6秒,如此反覆20下。每天2次。
步驟三:掐按後谿穴3~5分鐘
【取法】位於第5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5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
【按法】以拇指指尖有節律地掐按患側後谿穴,以有痛感但舒適為宜,雙手交替按摩。同時輕轉頸部,掐按3~5分鐘。
氣血不通引起的肩周炎(編按:肩周炎就是俗稱的「五十肩」)
氣血不通是引起肩周炎的一個重要因素,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都可造成氣血不通。如再加上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損等外因,就更易誘發本病。主要表現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後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沉重隱痛。
完美配對!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祛風除痺,疏利關節
肩井穴屬足少陽膽經穴位,為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會。具有寬胸理氣、通經活絡的功效,是治療肩背痛、頸項痛、落枕等頸肩疾病的重要穴位。
肩貞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交會穴,通一身之陽,調理氣機,疏利肝膽而主難產、胞衣不下、瘰癧諸症;局部用於頸項肩背痛等。
肩髃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手陽明大腸經陽氣盛極,按摩肩髃穴可疏通此部經絡,升發肩臂部陽氣,驅除聚集在此的風寒濕邪,從而對肩周炎起到治療作用。主治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現代常用於治療肩周炎、上肢癱瘓、臂部的神經痛等。
肩井穴舒經活絡,肩貞穴調理氣機,肩髃穴溫陽驅寒。3穴都位於肩部,相配可調理多種頸肩疾病。
步驟一:拿捏肩井穴3分鐘
【取法】在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
【按法】用對側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穴位,兩側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分鐘。
步驟二:按壓肩貞穴10下
【取法】在肩胛區,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
【按法】用拇指用力按壓穴位5秒,然後慢慢放開,重複10下,換另一側重複相同按摩。
步驟三:按壓肩髃穴30~50下
【取法】位於肩峰前下方,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即是。
【按法】食指、中指併攏,或用拇指用力按壓穴位30~50 下,力度以稍感疼痛為宜。雙肩交替按摩,每天2~3 次。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黃楸晴
穴位完美配對按摩法:名醫教你對症調養消百病(全新修訂版) 作者:紀清, 王桂茂 紀清 醫師 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推拿科主任,針灸推拿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委員、上海市康復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肩頸腰腿痛、骨關節炎、中風、顏面神經麻痺、頭痛、斜頸、腹瀉、遺尿及慢性疲勞症候群等病症。 王桂茂 博士 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副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講師。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學教研室教學幹事。已主持、參與多項臨床與教學課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十餘篇。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5/01
語言: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