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醫院旁 讓你更健康?

我們會聽到傳統的想法,認為住在醫院附近,才是好的養生地點,因為看病方便。這樣的看法,正確嗎?

我們先來講一個小故事,媳婦做年菜的時候很緊張,只怕不合婆婆的意思,以前年菜裡都會有一條黃魚(年年有餘),媳婦照著婆婆以前的作法,把黃魚的尾巴折一半,放在盤子裡上桌。婆婆看到了問媳婦說,為什麼黃魚不完完整整上菜,要把尾巴折一半?媳婦回答:婆婆,以前你都這麼做,我今年也照著做。婆婆不禁莞爾,說:那是以前日子苦,鍋子不夠大,不折尾巴黃魚放不下,現在時代不一樣了,為什麼還要照著以前的作法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健康的觀念也是這樣,以前覺得養生要住在醫院附近,為什麼?因為起碼「看病方便」,這隱含了一個前提,就是只要老了,就會常生病,需要常看病,所以才要搬到醫院附近。但是捫心自問,有誰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就是把醫院當作7-11,每天到醫院報到?

套用婆婆的話,養生只能在醫院附近,那是以前日子苦,老了生病多,現在時代不一樣了,觀念也完全不一樣了。過去認為重點在於疾病治癒,現在發現關鍵在於健康促進。傳統醫療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現在已經進步到早覺醫療(Early Medication,透過AI儘早發覺,甚至預測疾病的發生,並且及早採取相應措施)。同樣的,過去我們只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現在的預防醫學已經進步到精準預防,從每個人的體質找出最適合的健康方案。

一位知名醫院院長親口告訴我,醫學界研究多年終於發現,從精準預防的角度來分析健康的組成,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健康?比重各占多少? 這個結果,會讓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野,認識到健康地產的重要。

一個人的健康百分比是這樣組成的:
醫療資源:10%
社經地位:20%
基因遺傳:30%
生活習慣:40%

一個人能否健康,「醫療資源」的重要性僅占 10% ( 生病了以後才需要就醫),「社經能力」占了 20%(他所在的族群能否提供足夠的健康資訊,並支持他適時採取維持健康的行動),「基因遺傳」占了 30% ( 這就是醫學界致力發展基因組測序與人體基因資料庫的原因),而對人健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生活習慣」,占了 40%。在日本,所謂的慢性病被他們稱為「生活習慣病」,也就是說人體產生的大部分慢性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長期累積而成,例如缺乏運動、辦公室久坐、作息不規律(熬夜)、過度劇烈的瞬間運動(如馬拉松)、飲食失衡等等。換句話說,如果你把維持健康的生活變成一種習慣,慢性病根本不會找上你。

醫院附近,是疫情感染的第一線,即使沒有疫情,平時的醫院也是多種疾病交叉感染的高風險區。所以養生要選在醫院旁邊,只抓住了疾病治療的10%,卻忽略了其他90%的重要性,從健康促進的觀點來看,是捨本逐末的一個作法。

我們應該把這個住在醫院旁邊的觀念昇華,不是你要搬到醫院旁邊,而是園區要擁有自己的醫療團隊,能夠達成隨需而醫的目標。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健康地產將與醫院扮演不同階段的醫療角色,因為服務的人數少,並且對象固定, 因此可以做到過去醫院所做不到的事。 例如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以精準預防的角度為居住者進行健康管理,並且即時提供他所需的醫養康護資源, 達成延緩老化的目的,再透過健康數據的監測,避免慢性病的發生。透過這些積極性的健康促進方案,居住者將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遠離疾病。

健康地產

健康地產

查看全部

台灣房屋集團CEO 彭培業

您,期待的未來生活,做好準備了嗎?
從高齡到超高齡時代,健康就是未來住宅的核心,戰後嬰兒潮的長遠影響,將催生出全新的健康地產,涵蓋養生、溫泉、餐飲、醫學、照護,五合一的標準配備,將打造出新典範的健康豪宅。

連結網址:http://www.asiahc.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