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血管彈性」好還是糟?從眼睛看得出來!中醫師:出現「這狀況」小心是高血壓警訊
「小明你眼睛紅的好可怕!你都沒有感覺嗎?要不要照鏡子看一下?」、「欸,真的嗎?」相信許多人或多或少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眼睛不痛、不癢,視力也不受影響,眼白卻莫名出血、紅了一大塊,直到照鏡子或是經旁人提醒才發現,難不成這是眼中風的前兆嗎?
眼白紅一塊、結膜下出血為何發生?
環境溫差大、血壓快速上身、血管彈性變差都是可能原因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事實上,眼白出血的症狀正確名稱是「結膜下出血」。而臨床上導致結膜下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相當常見的原因之一,便是環境溫差因素。特別是夏天時戶外溫度高,民眾進出辦公室或家中的冷氣房環境,在室內外急遽的溫度變化下,便容易導致人體血管跟著擴張、收縮;一旦溫差太大,就可能造成眼睛結膜的微血管破裂,眼出血的情況發生。
除此之外,瞬間過度用力,例如,大力打噴嚏或咳嗽、揉眼睛、提重物,或是因便祕在如廁時太過用力,都可能因為短時間內血壓快速上升,造成結膜下出血。雖然臨床上引發眼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但康涵菁中醫師也特別提醒,中老年族群注意,如果眼白出血的情形反覆發生,可能代表已有血管彈性變差的問題;建議最好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是凝血功能異常等可能,較有保障。
眼出血是眼中風前兆?眼中風是更深層的血管出血、阻塞,易有視力問題,外觀多看不出異常
至於,外界疑惑的眼出血是不是眼中風的前兆?和眼中風的關聯性是什麼?對此,康涵菁中醫師解釋,在臨床門診上確實發現,有不少民眾在發覺自己或親友出現眼出血症狀時,常會被血紅的雙眼嚇到,忍不住將其和眼中風聯想在一起。
但康涵菁中醫師強調,和結膜下出血相比,其實眼中風屬於更深層的血管出血或阻塞,從外觀多半看不出異常。臨床表徵多以眼前出現黑影、忽然視力模糊,或是眼前一片黑等視力問題為主要表現,兩者在症狀上有顯著的差異。
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現過眼中風的問題,一定要特別留意自身的飲食和作息,積極控制、改善自身體質,避免疾病持續惡化,以免進一步導致未來罹患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相對提高。
中醫處理結膜下出血,解肺熱、降肝火是關鍵!
巧喝「漢方養眼茶」輔助緩解眼疲勞
除了解釋眼出血(結膜下出血)和眼中風在成因、臨床症狀上的不同,以及如何初步區分外,康涵菁中醫師也進一步從中醫角度來說明,雖然通常眼部出血的瘀血若不治療,可在1-2周左右自行吸收,然而施以妥善的中醫治療,除了可以縮短病程,還能協助找出導致出血的原因避免再發。
康涵菁中醫師強調,其實早在中醫典籍中就有「白睛溢血」的記載,描述的就是結膜下出血情況。且在人體五輪學說中,眼白對應到人體的肺,眼白有血絲或是血塊,則多半表示有肺熱的情況;此外,肝開竅於目,若是肝火上炎,也有可能會以眼睛出血做為表現。
因此,中醫臨床治療、調理方面,對於肺熱型的患者,會選擇用桑菊飲來疏風清熱;肝火型的朋友,則可選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瀉熱。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在耳朵上點刺、放血,也是對於頭面部疾病的瀉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尤其,若是結膜下出血的原因,是因為咳嗽、過敏或是便祕間接導致,在治療眼部出血的同時,也需要從解決根本原因著手,否則出血容易再度發生。康涵菁中醫師特別推薦一款有助改善因長時間用眼過度,導致的眼疲勞問題,輔助放鬆眼周肌肉、血管的「漢方養眼茶」,提供給民眾做為日常保健參考:
★漢方養眼茶
材料:枸杞子10公克、菊花10公克、桑葉8公克、黃芩6公克、甘草6公克。
作法:將藥材洗淨後,將黃芩、甘草、枸杞子先放入1,000ml水中,大火煮滾後再放入菊花、桑葉,轉中小火續煮5-10分鐘左右,即可濾渣倒出放溫飲用。
作用:改善雙眼因長時間用眼過度導致的疲勞問題,輔助預防眼出血發生。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康涵菁中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夏天眼出血發生的頻率,除了從室內到室外陽光猛烈處時,盡量多撐傘、配戴太陽眼鏡,選擇陰涼處歇息,以避免溫差過大外。民眾應養成從炎熱的室外進入冷氣房時,不要讓冷風直接對準頭面或眼睛直吹,同時也盡量不要搓揉眼睛的習慣。
若仍不慎發生眼白出血的問題,前1-2天可先適度冰敷眼周避免出血繼續擴散,之後再改為熱敷來幫助瘀血吸收。另外,由於抽菸產生的自由基會影響眼球的血流,喝酒則容易導致結膜充血,所以要避免出血再次發生,民眾也應同步戒除菸酒為佳。
延伸閱讀:
眼睛紅腫搔癢刺痛…空污釀過敏惹禍!美女中醫教你降肝火,喝減敏止癢茶飲緩解
性別可以自主決定,那年齡呢?年紀也應該自我定義!這樣做退休更快樂
破解阿茲海默症惡化關鍵!中研院研究揪出疾病惡化的蛋白質幫凶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眼白紅一塊,眼出血是中風前兆?中醫「養眼茶」助調理、縮短病程避免再發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針對忙碌的現代人,依照不同時節,透過醫師以及各領域專家,提供飲食保健、疾病預防、減重、運動健身、美容保養、養生保健及食譜等醫療保健相關知識,引導民眾養成正確的健康生活態度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