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耳鼻喉科權威:耳鼻喉手術這「五大方向」成趨勢,兼顧治療與生活品質

左起: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部主任李日清醫師、三總喉科及頭頸外科主任朱永祥醫師。

醫療線上醫療線上 撰文者: 編輯部2022-04-27

「醫師,這個刀會不會有危險?安不安全?」、「開刀後我的外觀會不會改變?吃飯、說話會不會受影響?」

在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醫師的門診中,無論是耳科、鼻科、喉科或頭頸及顱底外科的病患,只要醫師評估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多數會產生上述疑惑。該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部主任李日清醫師與喉科及頭頸外科主任朱永祥醫師不約而同指出,近年來,耳鼻喉科手術治療以「微創新選擇」、「治療更精緻」、「療程多樣化」、「安全性提升」及「多團隊合作」等五大方向進行,讓病患可以更安心地接受治療,同時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外科手術挑戰多,術中應留意併發症或出血

一般來說,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師在手術的時候,最擔心遇到神經受損併發症、血流不止,如果有精密儀器可幫助監測神經系統、止血,便可幫助醫師減少這些問題。

擅長治療口腔癌、鼻咽癌、咽喉癌與頭頸部腫瘤的朱永祥主任解釋,在執行腫瘤切除手術時,若傷到神經,損及吞嚥、咀嚼功能,嚴重的話病患就需要一輩子插鼻胃管灌食。當周邊神經受損,病患也可能眼歪嘴斜,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不只擔心誤傷神經,當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時突然遇到病患無預警血流不止,也是非常頭痛。在鼻竇炎內視鏡手術、鼻整形與頭頸部腫瘤治療等多項領域耕耘多年的李日清主任就曾遇到這樣的突發狀況,

李日清主任表示,過去曾為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口腔癌病患開刀,沒想到手術刀一劃破皮膚,病患就開始流血不止,看著鮮血不斷湧出,他與醫療團隊深感無奈,只能加快手術腳步,並搭配運用組織凝結儀器等做為輔助,好不容易才有驚無險,度過難關。

手術新科技的應用,對醫師及病患都是一大福音

透過豐富的臨床經驗,李日清主任與朱永祥主任都發現,近年來,由於外科治療儀器與新科技的日新月異,無論是手術成功率的提升、手術併發症的減少,乃至病患的復原情況,都有明顯的進步。而醫師執行微創手術時,也較得心應手。

李日清主任舉例,像過去針對下鼻甲的手術,或需要改善嚴重鼻塞、嚴重過敏等鼻炎症狀而需要進行鼻竇相關手術時,常將病患的嘴唇掀起,再將病灶組織大規模清除。現在運用動力螺旋刀內視鏡切除手術,靠著微小的旋轉刀片與內視鏡搭配,便可針對特定部位進行治療,不僅傷口大幅縮小、出血量減少,病患疼痛感也減輕不少。

此外,手術治療的新進科技也讓療程更為細緻且更趨精準。像低溫電漿刀的運用便是一例。李日清主任解釋,像扁桃腺組織比較鬆散,以往進行扁桃腺切除手術時,用傳統電燒刀切割。由於電燒溫度較高,很容易造成組織受傷及流血,而低溫電漿刀溫度較低,劃過的組織周圍因能量刺激自動凝集,所以不易出血,治療過程較為緩和,較不會產生周圍熱傷害,降低出血及感染風險,病患術後復原狀況會比較好。

許多耳鼻喉科與頭頸外科病患或許會發現,目前的手術治療選項比過去更多樣化,隨著動力螺旋刀、低溫電漿刀、神經監測器及組織凝結儀器等新科技的引進,病患的選擇越來越多。朱永祥主任指出,在腫瘤治療方面,這些最新科技及療程若與免疫治療及細胞療法等最新治療方式相互搭配,擬定治療策略會更有彈性,也更符合病患個人化需求。

執行手術時,提升手術安全性是重要關鍵

對於許多外科醫師來說,執行各項手術不僅在於追求療效,手術安全性更是重要考量。在耳鼻喉科及頭頸外科的領域,藉由神經監測器及組織凝結儀器等新科技的輔助,併發症風險可望下降。

李日清主任表示,在手術刀切開組織的那一刻開始,如果是經驗豐富的醫師,較能精準判斷神經或血管位置。但即便是經驗老道的醫生,也有可能發生誤判,不慎切斷神經,後續治療就會更棘手。神經監測器透過精準定位,讓醫師更能掌握神經位置,避免傷及周遭神經,這對於接受甲狀腺手術的病患更是重要。

另外當醫師進行手術時,止血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傳統止血作法需要將血管進行綁線,如果手術過程需要反覆綁線,光是血管綁線便要花上很多時間。李日清主任與朱永祥主任也觀察到,手術時若運用組織凝結儀器同時切割止血,只需幾分鐘便能完成止血工作,醫師不需反覆止血,手術時間大幅縮短,病患流血情況也有所改善。藉由這些科技的輔助,醫師更能發揮所長,造福更多病患。

團隊分工合作,提供更多樣化選擇

李日清主任與朱永祥主任提醒,民眾選擇耳鼻喉科及頭頸外科治療團隊,可多打聽醫師經驗與口碑,若醫療院所的設備完整齊全且團隊擅長分工合作,對於病患會更有保障,病患能有更多樣化的選擇,治療策略的擬定也會更細緻與精準,更符合每位病患的需求。

醫療線上

醫療線上

查看全部

醫療專家群

提供醫療專家們對於各種常見病症及保健資訊的經驗分享與專業看法。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