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捐讓生命延續,為絕望找到新希望──白允宜忍痛為妻簽下同意書
白允宜退休回到台灣後,很欣慰還能陪伴孩子成長,也感謝器官捐贈指引人生方向,讓生命驟逝的悲痛獲得些許撫慰。
突如其來的頭痛昏倒異狀,緊急送醫竟是腦動脈瘤破裂!這場意外改變了幸福一家五口的生活樣貌,從此出現遺憾缺口。在醫院等候的心碎時刻,先生忍痛做出器捐決定後,頓時心裡感到很穩定,妻子用大愛點燃了新的生命奇蹟,自己也為情緒找到出口。
熟悉國際貿易法規的白允宜,與太太張惠莉的緣分非常奇妙,因公事朝夕相處產生情愫,某次約會逛街時,聊到曾經紅遍西門町的街頭畫家翁登科,兩人都曾經是畫筆下的主角。奇妙的際遇,像是千里姻緣一線牽,攜手步入人生另一段里程,陸續生下了3個孩子。
生死逆行 無聲的不定時炸彈
因工作表現優異,白允宜被外派北京擔任主管,一家人在中國生活了10年,後來考慮老三就學問題,張惠莉帶著孩子們回台。雖分居異地,但彼此都有努力奮鬥的共同目標,信任跨越空間的距離,感情更加深厚。只是幸福家庭一夕之間變了調:2018年1月7日晚上,白允宜接到電話,「媽媽昏倒了,我們叫她都沒有反應!」孩子們立刻打119送醫。人在1,700公里之遙的北京,只能遠端了解訊息,聽到醫師說明「腦動脈瘤破裂,目前昏迷指數3」,詢問是什麼意思?「壞到不能再壞。」立刻買了隔天的機票趕回來。
在醫院裡,除了等待奇蹟,完全使不上力,腦中也不斷閃過負面想法。白允宜坦言,摯愛面臨病危告急,思緒十分紛亂,剛好社工師來關懷服務,並拿了器捐資料供參考。「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器捐,卻突然湧上強烈的念頭:找到延續生命的可能性。」跟家人說出想法,氣氛瞬間凝結安靜,沒有人要接話。但身為先生,角色非常關鍵,如果過了自己這一關,其他人應該也會轉念支持吧。簽下同意書後,深信妻子將以不同形式繼續活著,而且生前熱心助人的個性,應該也樂於把器官捐給需要的人,拯救其他人遠離病痛。
相信安排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僅幾個小時,白允宜就遞回器捐同意書,「啊,你們簽好了?」聽到護理師的回答,從訝異的語氣體會到器捐推廣大不易。看著另一半只能靠機器維持生命徵象,既然病情無法好轉,何不讓遺憾成為生命的延續!白允宜認為,「器捐」是陷入絕望的另一種救贖,會這麼快做出決定,其中一個原因是太太的生命跡象快速下降,1月9日做完二次腦判、1月10日一大早即進行手術。3天內,事情一件接著一件,陪伴太太走完人生最後的階段,接著就是重啟新生活,擔起父兼母職的工作,加倍用愛照顧子女讀書、就業。
白允宜回憶,在手術室外看見各院的醫師、護理人員拿著器官保存箱,電視電影才會出現的畫面,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器捐如同跟時間賽跑,錯失黃金時間就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簽下器捐同意書前,孩子們表達了不要捐組織的想法,因為媽媽容貌漂亮,擔心影響外觀。尊重家人的想法,最後替張惠莉捐贈了心、肝、腎,幫助4個受贈者及家庭重生。
白允宜在2023年的器官捐贈音樂會上,分享當時看到器捐同意書時,讓他感覺找到讓太太延續生命的方法。
重整腳步 鼓起勇氣繼續前行
結束醫院各事項,白允宜幫太太登記法鼓山的環保葬,在農曆年前用寧靜、安詳的方式告別。接著親自辦理除戶、財產、稅務、保險等行政事務,至完成最後一道手續,突然崩潰在公車上大哭。回想太太以前常提及偏頭痛問題,卻疏忽了定期健康檢查;自責發生意外時,孩子們求救的心理創傷。透過器官捐贈,心中感到些許安慰,摯愛的心臟仍在世上某個角落跳動,肝臟和腎臟讓病危的患者找回生活品質。
歷經大悲大痛,白允宜想著人離開後,能留下些什麼?「器捐」是最適切的答案,當所有醫療都無法救治,就用遺愛造福他人。重整心情和腳步,白允宜退休回到台灣,回歸家庭煮夫的角色,投入育兒和家務。往回看這幾年,很欣慰還能陪伴孩子成長,也感謝器官捐贈指引人生方向,生命驟逝的悲痛獲得些許撫慰,「我們是捐贈愛的人,但另一方面也得到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植愛
查看全部器官捐贈登錄中心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於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率,包括建置器官移植配對資料庫,推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個人器官捐贈意願,並結合器官勸募機構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支持力量,透過關懷、刊物、活動等方式,更多元的加強器官捐贈勸募工作的深度及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