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來突然眼前一黑,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的徵兆!心臟內科醫師告訴你「低血壓」何時該注意

醫學上,當收縮壓(上壓)低於90 mmHg,或舒張壓(下壓)低於60 mmHg,稱之為「低血壓」。若血壓突然下降,可能導致出現頭暈、虛弱甚至昏倒等不適症狀。(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提供)
提到血壓問題,民眾往往聚焦在高血壓對心血管健康的威脅。但是,當醫師或護理師告訴你血壓偏低,是否代表身體出了狀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天生血壓低不一定是有問題,且在臨床上更注重是否伴隨低血壓症狀,並建議天生血壓低者培養運動習慣,讓心臟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及關注飲食,避免因缺乏特定營養而導致血壓進一步下降。
低血壓=健康長壽的象徵?
根據醫學定義,當收縮壓(上壓)低於 90 mmHg,或舒張壓(下壓)低於 60 mmHg,就可稱為「低血壓」。但這個數值未必總是代表身體異常。然而,許多人可能會疑惑:有些人血壓天生較低,但身體狀況良好;而有些人則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感到頭暈、虛弱,甚至昏倒。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事實上,高血壓的標準明確訂有上限,但正常血壓卻沒有訂下限,這其實就說明了一個關鍵「身體若沒有任何不適,血壓低並不是一件壞事」。
施奕仲說明,兒童血壓普遍較低,例如85/55 mmHg,是因為兒童血管彈性較佳、周邊阻力低,血壓數值自然較低。隨著年齡增長,血壓會逐漸升高,這是自然生理現象。另外,如果成年後,血壓仍維持在90/60 mmHg左右,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這代表心血管負擔很輕,甚至可能是長壽的象徵。
低血壓需要擔心嗎?關鍵在於變化幅度!
許多民眾一聽到「低血壓」便開始擔心,覺得自己是不是需要補充營養或立即治療。施奕仲表示,日本曾有調查顯示,許多人瑞級的長壽老人,血壓常常是偏低的,收縮壓落在100 mmHg上下,顯示出低血壓並不是疾病,反而是因為他們的心血管系統仍然如青少年一般,血管彈性佳、周邊阻力低,整體循環負擔較小,才使得身體更耐用。
那麼,低血壓到底需不需要治療?答案其實取決於「是否伴隨症狀」,以及「血壓變化是否劇烈」。施奕仲解釋,若平時休息時血壓穩定在140/90 mmHg,但某天突然降到120/80 mmHg以下,身體就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四肢較無力等症狀,這時候即便血壓還在「正常範圍」,其實也是低血壓的一種——相對性的變化是造成低血壓症狀重要的因子,因為身體無法適應如此急速的變化。
施奕仲比喻說明,相對性低血壓就像一輛平時習慣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要降速行駛而緊急剎車,若調整不當,就容易出狀況。人體的血壓也是如此,如果收縮壓突然下降的幅度超過20 mmHg以上,身體若來不及適應,就可能會導致不適。
突然站起來會頭暈?小心可能是「姿勢型低血壓」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從床上或椅子上突然站起來時,眼前一黑,甚至有點暈眩。施奕仲表示,這種現象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亦即姿勢改變時血壓調節不及,,導致大腦血液灌流短暫不足。這種情況多發生於:
- 血管彈性變差的人(如年長者、長期缺乏運動者)
- 因為脫水或營養不足,導致血容量下降
施奕仲進一步說明,姿勢性低血壓就像水管突然關小閥門,水流一時之間供應不上來,大腦就會發出「缺血」的警訊,以至於感到暈眩、頭昏眼花。建議動作慢一點,讓血管有時間調整,同時可以透過規律運動來維持血管彈性,並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就能減少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
降壓藥導致不適?關鍵在「降壓速度」
此外,服用降壓藥也可能出現低血壓的症狀。施奕仲指出,當患者被診斷為高血壓,例如收縮壓高達180 mmHg,若服藥後血壓在短時間內快速降至150 mmHg,可能會產生頭暈、無力等低血壓症狀,讓人誤以為「吃藥反而讓身體更不舒服」,進而中斷治療。
但是,事實上,若高血壓未妥善控制,長期下來將對腦、心、腎、眼與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害。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會採取漸進式的治療策略,讓血壓在不引發明顯不適的情況下穩定下降,達到所謂「無感達標」,也讓患者更容易長期配合治療。施奕仲建議,若在服藥後出現不適請主動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與降壓藥物有關,並視情況調整藥物種類,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天生低血壓者 如何保養身體?
對於本身就有「低血壓體質」的民眾而言,強化心血管適應力是維持健康的關鍵。心臟猶如一顆馬達,若長期低速運轉,突然需要高輸出時就可能無法負荷。因此,規律運動能幫助提升心臟與血管的彈性與反應力,也讓身體在應對壓力、溫差變化或姿勢改變時更穩定。
營養攝取方面,建議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關注飲食,根據個人體質與報告結果補充必要營養素,避免因營養不均而導致血壓進一步下滑。施奕仲提醒,若是血壓突然驟降所導致的低血壓情形,或是出現持續的頭暈、無力、甚至昏厥,就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健康問題。
施奕仲建議,搭配合適的健康檢查來更深入了解自身狀況。例如,動脈硬化儀檢查能幫助評估血管彈性,了解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的風險;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認是否有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因其所造的高脈壓現象也會引起血管硬化問題。而透過長期血壓監測,建立自己的「基準血壓」,也能幫助及早察覺異常變化,避免誤判與延誤處理。
資料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延伸閱讀】
女性經期來疲倦、頭暈...注意「17種低血壓症狀」!想要改善低血壓,多吃「這9種食物」
台灣每4位成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為何一堆人都量錯?醫師教你3口訣、6步驟正確量血壓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