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逾183萬人受乾眼所苦!8成白內障患者合併乾眼問題...醫籲先治療再手術、選對眼藥水減少不適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首度發表《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強調術前篩檢、術後保濕的重要性。(圖/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 提供)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6-05

眼睛乾非小毛病!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台灣粗估約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 ,其中高齡者與白內障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為此,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首度發表《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強調術前篩檢、術後保濕的重要性,若白內障術前發現乾眼症,應先治療再進行手術,術前術後也應該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全台183萬人受乾眼症所苦 女性與慢性病患為高風險族群

手機不離身、高度用眼與高齡化社會的雙重壓力下,乾眼症與白內障已成為國人常見的眼疾,銀髮族平均每3人就有一人罹患乾眼症。研究也發現,有八成白內障患者在術前就有乾眼症的問題,而白內障手術也可能會誘發或加劇乾眼症狀。

台灣即將邁入每四人就有一位為 65 歲以上的「超高齡社會」,未來乾眼症與白內障共病勢必更加普遍,未來白內障合併乾眼症患者恐高達150萬人。目前,粗估全台已有超過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而乾眼症可能引起以下不適症狀:

  • 眼睛乾澀
  • 異物感
  • 灼熱感
  • 畏光
  • 眼睛紅癢

此外,炎夏將至恐讓乾眼症狀加劇。據統計,51%的患者反映乾眼症狀在夏季明顯加劇,主因多與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乾燥環境有關。孫啟欽指出,現代人長時間緊盯3C螢幕、眨眼次數從每分鐘10~12次,減少到3到4次,加上自體免疫疾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盛行、習慣配戴隱形眼鏡等,都是增加乾眼風險的重要因素。此外,女性的乾眼症盛行率更是高於男性約兩倍,且年齡愈長,發病率亦顯著上升

白內障手術前後輕忽乾眼症 讓手術滿意度大幅下降

除了年齡、生活習慣等因素,眼部相關手術如白內障、近視雷射、眼角膜手術,都可能誘發或加劇乾眼症狀。據統計,60歲以上長者中有八成患有白內障,每年相關就診人次高達130萬,約八成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在術前即有乾眼異常徵象。乾眼症若未在術前妥善控制,可能造成人工水晶體(IOL)度數測量誤差,或是角膜破皮,進而影響視力矯正的準確度。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徐旭亮表示,台灣每年進行約24萬例白內障手術,手術中所使用的消毒藥水、手術燈光、器械等因素,可能損傷眼表上皮組織、影響神經傳導功能,進而導致淚液分泌減少、淚膜穩定性下降 。術後使用的抗菌眼藥水,也容易導致眼睛乾澀、發炎等副作用。

據統計,10名患者中有1~4位會在白內障術後出現乾眼症,若乾眼症狀惡化,可能導致角膜損傷與不適,降低整體治療滿意度與視覺品質 。徐旭亮強調,白內障手術後有出現乾眼症的患者,53.1%會在第一週出現症狀 ,因此建議在術後第1週至第2週進行眼表檢查與 TBUT 等乾眼測試利於及早介入治療,一旦術後出現眼睛刺痛、乾澀等,也要提高警覺

眼藥水別自己亂買!乾眼症患者術前術後應選用無防腐劑人工淚液

有鑑於乾眼症對國民眼睛健康與白內障治療影響深遠,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首度制定《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聚焦術前術後的乾眼處置,以提升患者術後視覺穩定度與整體滿意度,並同步推出9支衛教影片,提升民眾對乾眼症的正確認知。此外,醫學會將於6月13日至15日在林口長庚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學術年會,持續推廣正確觀念,呼籲國人正視乾眼症問題。

《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強調白內障手術前後都要積極治療乾眼症。若術前發現乾眼症,應先治療再進行手術。根據乾眼症的嚴重程度採取分級治療策略,包含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藥物治療(如外用或口服抗生素、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方式。同時輔以日常生活調整,如有意識的增加眨眼次數、避免風吹或處於冷氣環境之下、採取地中海飲食改善等,以迅速穩定淚膜狀態。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副秘書長梁章敏提醒,不少患者會自行購買有涼感的市售眼藥水,但這些產品常含有防腐劑或血管收縮劑,不適合乾眼症患者使用。因為患者多需每日多次點用人工淚液,含防腐劑產品恐對眼表細胞造成毒性反應與上皮凋亡風險,建議應選擇無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針對白內障術後的乾眼症管理,徐旭亮建議應要更積極治療與護理,包括眼瞼清潔、熱敷、避免使用眼妝,以及持續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與抗發炎藥物,以協助患者減少不適、加速眼表修復,確保手術成效。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