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症如何自我檢測?要吃什麼?原因、症狀與治療全解析

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LGS)又稱作「腸道通透性增加」,是指腸道黏膜發炎、受損,使腸道細胞間出現漏洞,進而形成的疾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腸漏症是什麼?
腸漏症如何自我檢測?
腸漏症原因多,食物、壓力都可能誘發
腸漏症症狀有哪些?會拉肚子嗎?
腸漏症要如何治療?
腸漏症飲食要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腸漏症常見問題QA
{DS}
你是否經常腹脹、疲倦,甚至莫名其妙過敏?小心可能是「腸漏症」作祟!腸漏症是指腸道黏膜受損、通透性增加,讓本該阻擋的有害物質跑進體內,引發過敏、發炎、自體免疫疾病等一連串問題。本文將一次解析腸漏症的成因、症狀、自我檢測與改善方法,幫助你從飲食與生活中重建腸道健康。
腸漏症是什麼?
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LGS)又稱作「腸道通透性增加」,是指腸道黏膜發炎、受損,使腸道細胞間出現漏洞,進而形成的疾病。當腸道因為「漏洞」而失去屏障功能,有害病菌、消化不完全的食物及毒素等物質,會跑進血液和淋巴系統中,影響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體產生全身性的影響。
參考資料:樂奕診所
腸漏症如何自我檢測?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腸漏症?高禾醫院提供一份腸漏症自我檢測量表,回答以下問題,若超過四題,可能代表腸漏症正在威脅你的健康!
- 是否經常感到體力不濟與疲倦感?
- 是否曾超過一天以上未排便(有便祕問題)?
- 是否經常腹瀉、稀便?
- 是否有每周一次以上的腹部脹氣與消化問題?
- 是否有中等以上壓力?可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填寫《壓力指數測量表》
- 是否苦於憂鬱、焦慮,或注意力不集中?
- 是否有頭痛、關節痛或任何疼痛?
- 舌頭是否結有白斑?
- 平時喜歡吃甜食或麵包?
- 是否對多種食物有過敏症狀 (麩質或乳製品)?
- 是否經常生病(一年兩次以上)?
- 是否為季節性過敏症所苦?
- 是否曾經醫師診斷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 是否曾被醫師診斷出潰瘍性結腸炎、腸躁症、克隆氏症?
- 是否患有紅斑、濕疹、皮疹、青春痘一類皮膚疾病?
- 是否有甲狀腺疾患或新陳代謝緩慢等問題?
如果以上症狀符合 低於兩題,表示目前罹患腸漏症的風險很低。
如果以上症狀符合介於二至三題,那多少有低度發炎反應。若能清除飲食壞習慣,並改變生活型態,應可防止病症全面開展或演變成自體免疫疾病。
如果以上症狀符合超過四題,要小心腸漏症可能正影響到您的健康。
腸漏症原因多,食物、壓力都可能誘發
壓力、食物、藥物與不良的生活習慣等,都可能誘發「腸漏症」,以下整理腸漏症最常見的8個原因。
- 麩質:最容易引發體內發炎的物質之一「麩質」,是現代小麥、大麥、黑麥中主要的蛋白物質,其中包含麥膠蛋白、麥穀蛋白和其他蛋白質。麩質會導致有乳糜瀉體質或是麩質敏感的人產生體內發炎,產生腸胃不適、甚至是腸道外的過敏症狀。
- 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很多,在此強調精緻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原因是「完整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也是屬於碳水化合物,卻有助於腸道菌的生態平衡;但像是精製糖、白麵粉、脫水乾燥的加工食物則會抑制好菌生長、促進腸道發炎細胞的活化。
- 食品添加物:包括人工色素(著色劑)、調味劑、香料、保色劑、甜味劑、膨鬆劑、漂白劑、防腐劑、抗氧化劑、乳化劑、品質改良劑等都是食品添加物的範圍。糖精、麥芽糊精、高果糖糖漿等已經被證實與有害細胞在腸道中的附著能力有關係並會與發炎因子產生協力作用,加重發炎反應。其他的食品添加劑也被證實與過敏、腸胃不適、肥胖等相關,甚至硝酸鹽等保色劑也被證實有致癌的風險。
- 超加工的植物油:在我們的飲食中,許多大豆油、芥菜子油、棉花子油等超加工的油品,因含有高比例的omega-6脂肪酸,本身就有易引發發炎的傾向,同時在烹調的過程中又經過高溫、高熱的催化,破壞油品本身的結構,食用後會引發腸道的慢性發炎。
- 長期處於高壓力環境:長期的壓力會增加腸道黏膜的通透性,使得細菌分泌的脂多醣更容易進入體內,導致全身發炎反應;同時,壓力會消耗腸上皮的黏液層,並增加細菌附著在上皮細胞上面,增加細菌滲透進體內引發感染的可能性。
- 久坐不動與過度運動:適度的運動會增加細菌分泌抗發炎的短鏈脂肪酸,有益於腸道菌的生長與穩定,而久坐不動則增加發炎的反應。要注意的是,強度過高的運動會增加腸道黏膜通透度,也會因血液減少於腸道的循環,造成腸道黏膜的微破壞與萎縮,提高腸漏症風險。
- 藥物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在主流醫學中非常普遍,然而不正確的使用抗生素會降低腸道共生菌的多樣性與生態平衡,導致困難梭狀桿菌、大腸桿菌、念珠菌等有害病原體孳生。有時候被破壞的腸道環境會持續好幾個月到好幾年,無法恢復。另外,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是治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標準用藥,然而若長期使用,胃部無法製造足夠的胃酸去消化蛋白質、抑制細菌生長,過多的細菌會因此進入到小腸導致腸細菌過度生長 、增加腸道被破壞的機會。
- 環境荷爾蒙(環境毒素):塑化劑、介面活性劑、定香劑、乳化劑等化學物質每年都被大量製造使用於日常生活中,其中雙酚A的危害最全面,因為他被大量使用於食品容器、兒童玩具、收據紙張上;因此現在也有許多產品標榜「不含雙酚A」,但也被發現有許多雙酚A的替代品反而有更高的毒性。
參考資料:國泰醫院
腸漏症症狀有哪些?會拉肚子嗎?
「腸漏症」讓身體免疫系統啟動保護機制,產生抗體,例如IgE或IgG,輕微症狀只有過敏現象或脹氣、消化不良;嚴重則可能引發以下6大症狀。
- 急性過敏反應:例如蕁麻疹、氣喘等。
- 慢性食物不耐反應:引發全身出現慢性疲勞、頭痛、記憶力下降、老化、乾癬或濕疹、肝臟解毒功能下降、膽囊疾患、甲狀腺疾病、腸躁症、消化不良、腹瀉、水腫、肌肉疼痛、退化性神經病變、關節發炎、過動、胰島素抗性、甲狀腺機能亢進、代謝性疾病等。
- 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多發性硬化症、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第一型糖尿病等。
- 皮膚問題:腸道代謝的毒素無法經由正常管道排出體外,也會在皮膚產生紅疹,引起皮膚發炎,例如痤瘡、牛皮癬、異位性皮膚炎、酒渣鼻或濕疹等。
- 情緒障礙: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過動症等,均與腸漏有關。
- 慢性疲勞症候群:腸漏症被認為是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的原因之一。
- 腸漏若是成了慢性症狀,將變成禍延全身的疾患,甚至有致命的風險。
參考資料:啟新診所
腸漏症要如何治療?
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宜霖說明,目前並沒有特定的藥物或治療方式,只能從營養與保健的角度切入。家醫科醫師陳欣湄也說,腸漏症目前還不認為是一種疾病,比較像是身體的亞健康狀態。因此,目前腸漏症並「不會」建議透過藥物治療,而是建議從生活因素來調節身體狀態。
腸漏症飲食要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根據上述,綜合整理腸漏症患者可以攝取的營養與生活調整方向:
- 補充消化酵素,協助食物的分解,尤其是分解蛋白質,因為不完全分解的蛋白質常是腸漏引起過敏的元兇。
- 補充益生菌,除了阻止壞菌過度增生,亦能形成一道保護膜,強化腸道黏膜的完整。
- 補充麩醯胺酸、生物類黃酮、維生素、礦物質等。特別是麩醯胺酸,它是腸道維持正常結構與功能的重要物質,能增強腸黏膜修復力。
- 避免過敏食材,使腸道不再持續發炎。
- 移除目前造成腸道負擔的食物、藥物。例如:慢性過敏食物、加工食物、油炸食物。
- 細嚼慢嚥減少腸道負擔。
- 維持身心靈的健康,如:適度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以及保持心情愉快。
參考資料:李宜霖胃腸肝膽科醫師、家醫科醫師陳欣湄
延伸閱讀:腸漏症,全身慢性發炎的關鍵!營養醫學博士:酵素是「食物的剪刀手」,吃這3樣修補腸漏
過敏、心臟病、脂肪肝...都是「腸漏症」害的!台大醫師:一道薑黃咖哩,修復腸道抗發炎
腸漏症常見問題QA
Q:腸漏症可以吃益生菌嗎?
可以,並且建議補充。腸漏症患者補充益生菌,可以阻止壞菌過度增生,並且形成一道保護膜,強化腸道黏膜的完整。
Q:腸漏症可以根治嗎?
腸漏症的治療可能取決於成因與個人情況。腸漏症目前雖然沒有特定的藥物或治療方式,但是透過飲食與生活的調整,可以幫助改善嘗到環境。
Q:腸漏症要看什麼科?
若想確切知道是否有腸漏症,請諮詢腸胃專科醫師,若有必要可以做詳細小腸內視鏡或抽血檢查。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