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囊腫分3種,這種有癌化風險!不想得胰臟癌,醫師:留意5特徵、這2種檢查你該知道

多數胰臟囊腫為良性,但部分可能具有癌變潛力,需進一步釐清囊腫的性質、大小、是否具高風險影像特徵,以及病人整體健康狀況,以安排個別化後續處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曾耀儀 整理2025-06-28

68歲女性因2個月來反覆打嗝、脹氣至診所就診,後續出現皮膚黃疸與茶色尿液,至成大醫院急診檢查。電腦斷層顯示胰臟頭部腫瘤,造成膽管和胰管壓迫與擴張,以及主動脈多處淋巴結轉移。經成大醫院王堯生醫師施作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支架置放術(ERCP)與內視鏡超音波(EUS)切片檢查,確診後安排先導化學治療,並由外科團隊完成手術切除,目前正接受輔助性化療。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王堯生醫師表示,隨著健康檢查普及,越來越多民眾在無症狀情況下,透過腹部超音波發現胰臟囊腫。多數囊腫為良性,但部分可能具有癌變潛力,需進一步釐清囊腫的性質、大小、是否具高風險影像特徵,以及病人整體健康狀況,以安排個別化後續處置。

王堯生醫師說明,若發現胰臟囊腫,建議進一步安排磁振造影(MRI)或內視鏡超音波(EUS)。MRI是無輻射的影像工具,可清楚描繪囊腫與主胰管或支胰管的關聯;EUS則能近距離觀察囊腫細節,必要時可進行細針穿刺抽取囊液,進行細胞學與腫瘤標記分析,以鑑別囊腫類型。

胰臟囊腫分三種,這種具癌化風險!

常見胰臟囊腫(Pancreatic Cys)包括:

  • 漿液性囊腺瘤(SCN):幾乎不會惡化,通常只需定期追蹤。
  • 黏液性囊腺瘤(MCN)與導管內乳突狀黏液性腫瘤(IPMN):具有癌變可能,特別是主胰管型IPMN,風險較高,需謹慎評估是否以手術處理。
  • 胰臟假性囊腫(Pseudocyst):多發生於胰臟炎後,內含胰液,不具癌化風險,但應注意是否合併感染或壓迫周邊組織。

有這些「中高風險特徵」應妥善追蹤

除了囊腫類型,臨床上也會特別觀察是否有中或高風險特徵,例如:

  • 囊腫大於3公分
  • 有實質性結節
  • 主胰管擴張
  • 合併黃疸
  • 合併胰臟炎

若出現這些徵象,應安排更密集追蹤,或轉介胰臟外科進一步評估。而對於小於2公分且無高風險特徵的囊腫,可每半年至1年進行影像追蹤,並視穩定狀況調整頻率。

依據胰臟囊腫風險高低,追蹤方式也不同

腹部超音波是一種安全、便利且檢查費用較為親民的影像檢查工具,不少民眾希望以此方式長期追蹤胰臟囊腫。然而,胰臟位於腹腔後側,特別是胰體與胰尾常受到腸氣遮蔽,影像清晰度可能受限。此外,超音波在判斷囊腫內部結構(如結節、分隔)及與胰管的連通關係,解析度有限,較難提供完整資訊。

因此,若囊腫已透過磁振造影(MRI)或內視鏡超音波(EUS)確認為低風險類型(例如漿液性囊腺瘤,或小於2公分、無高風險特徵的支管型IPMN),可考慮以超音波與MRI監測,兼顧安全與效益。

若屬高風險囊腫(如大於3公分、有結節、主胰管擴張,或具家族性胰臟癌病史),則建議以MRI或EUS為主要追蹤方式,並適時轉介胰臟外科進一步評估,以利早期發現病灶變化。

王堯生醫師提醒,胰臟囊腫的發現不代表立即有生命威脅,但也不應掉以輕心。透過高解析度影像與專業判讀,可釐清囊腫風險,制定適切的個別化追蹤或治療策略,達到既不過度處置,也不延誤病情的平衡。對於高風險族群,更應加強監測與早期介入,以提升整體預後。

隨著健康檢查普及,越來越多民眾在無症狀情況下,透過腹部超音波發現胰臟囊腫。多數囊腫為良性,但部分可能具有癌變潛力。成大醫院王堯生醫師。

▲隨著健康檢查普及,越來越多民眾在無症狀情況下,透過腹部超音波發現胰臟囊腫。多數囊腫為良性,但部分可能具有癌變潛力。成大醫院王堯生醫師(圖/成大醫院提供。)

資料來源:成大醫院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