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蜒有毒嗎?會咬人嗎?家裡有蚰蜒的4大原因,教你4招驅離

蚰蜒(注音:ㄧㄡˊ ㄧㄢˊ)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平,長約2.5公分~4公分左右,具有15對細長的足,移動速度極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你是否曾在深夜起床上廁所時,驚鴻一瞥看到牆上或地板上快速竄過的多腳生物?牠動作極快,外型看起來像是超長版的蜈蚣,讓人毛骨悚然。這位不速之客就是——蚰蜒(注音:ㄧㄡˊ ㄧㄢˊ),有些地方也叫牠乖乖或家蜈蚣。蚰蜒有毒嗎?會咬人嗎?為什麼家裡會有蚰蜒?一文帶你了解蚰蜒的外型特徵與習性。
蚰蜒是什麼?與蜈蚣是近親?
蚰蜒(注音:ㄧㄡˊ ㄧㄢˊ)屬於蚰蜒目(Scutigeromorpha),和蜈蚣同樣屬於節肢動物門唇足綱(Chilopoda),因此兩者在分類學上是近親關係。唇足綱底下包含蚰蜒目、蜈蚣目、地蜈蚣目、石蜈蚣目和缽頭蜈蚣目等,這些動物也常被廣義地稱為「蜈蚣類」。也因此,蚰蜒在英文中被稱作「House centipede」,意即「家居蜈蚣」。
簡單來說,蚰蜒並不是昆蟲,而是屬於節肢動物門中的一員,與蜈蚣、馬陸同宗同源。雖然牠們在外型上略有不同,例如蚰蜒腳較長且能快速奔跑,蜈蚣則身體更為厚實、咬力較強,但牠們都具有體節分明、多足、敏捷等共同特徵。
蚰蜒長怎樣?蚰蜒外觀特徵與生活習性
蚰蜒屬於節肢動物門、多足綱,是蜈蚣的近親。蚰蜒身體扁平,長約2.5公分~4公分左右,具有15對細長的足,移動速度極快。雖然蚰蜒外型看起來嚇人,但其實牠並不具攻擊性,反而是住家裡的「天然除害高手」,能有效捕捉如蟑螂、白蟻、銀魚、跳蚤、螞蟻等害蟲。
蚰蜒外觀特徵
- 體長:一般介於2.5~4公分,身體細長而扁平。
- 體節:全身分為多個體節,每節各有一對足。
- 足部:擁有15對步足,呈放射狀展開,移動時速度極快。
- 觸角:頭部有一對極長的觸角,用來偵測環境與獵物。
- 複眼:具有一對發達的複眼,視覺能力在節肢動物中屬較佳者。
- 體色:身體多為灰黃色或棕色,帶有黑褐色條紋。
- 尾肢:尾部最後一對腳特別長,形狀與觸角類似。
蚰蜒生活習性
- 活動型態:屬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主要於夜間進行覓食與移動。
- 棲息環境:偏好高濕度、低光照之環境,如浴室、廚房、地下室與儲藏空間等。
- 移動方式:行動靈活敏捷,移動速度極快,可以極快的速度在牆壁、天花板和地面移動。
- 攝食機制:蚰蜒具有一對極長且高度靈敏的觸角,可用來感知空氣中的震動與化學信號,對於獵物位置判斷非常精確。研究顯示,牠們主要仰賴觸角進行空間定位與獵物偵測,這是牠們夜行性捕食行為的核心。
- 主要獵物:以白蟻、蟑螂、螞蟻、衣魚、蜘蛛、臭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具高度生物防治潛力。
- 壽命週期:壽命可達3~7年
- 防禦行為:具高度警覺性,受驚擾時傾向迅速撤離,並善於利用牆角縫隙作為庇護處。
為什麼家裡會有蚰蜒?
蚰蜒原於地中海地區,現今已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牠們常見於人類居住環境,亦可在野外的大型岩石下、石縫、木材堆積處及植物根部縫隙中發現。蚰蜒為典型的夜行性節肢動物,偏好潮濕且低溫的棲息環境。其食性多樣,主要捕食蜘蛛、臭蟲、白蟻、蟑螂、蛀木蟲、螞蟻及其他居家常見的節肢動物,具有天然的生物防治功能。
你可能會納悶:「我家打掃得這麼乾淨,為什麼家裡會有蚰蜒?」其實蚰蜒會出現在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家裡環境符合牠們的生存需求。蚰蜒偏好潮濕、陰暗且溫暖的環境,而浴室、廚房、地下室等地方通常正好符合這些條件。蚰蜒出現家中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 環境潮濕:蚰蜒偏好潮濕的環境,像是浴室角落、廚房流理台下方、水管周圍等。若家中環境較於潮濕、通風不良,就容易吸引蚰蜒棲息。
- 獵物豐富:蚰蜒以昆蟲為食,若家中常出現白蟻、蟑螂、螞蟻、衣魚、蜘蛛、臭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等,這對蚰蜒來說就是「自助餐」。某種程度上,蚰蜒的出現反而表示你家可能有其它更難發現的害蟲存在。
- 管道與牆縫通道:牆壁裂縫、門窗縫隙、水管周圍孔洞等,成為蚰蜒進入室內的通道。蚰蜒可從排水孔、牆壁裂縫、窗邊等地進出,若封條老化或沒有做好阻隔,蚰蜒可能就此侵入。
- 活動敏捷且擅爬牆:蚰蜒行動靈活,能以極快的速度在牆壁、天花板和地面移動,甚至穿越縫隙,進而增加入侵機會。
- 蚰蜒在家庭生態中其實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捕食蟑螂、銀魚、跳蚤與蜘蛛,不啃咬家具或財物,也不會築巢繁殖於室內(不像蟑螂)。也就是說,蚰蜒並不會大規模入侵,且能控制其他真正的害蟲數量。若能忍受牠們的存在,事實上蚰蜒可以成為是家中的免費「昆蟲清潔工」。
蚰蜒偏好潮濕、陰暗且溫暖的環境,而家裡的浴室、廚房、地下室等地方通常正好符合這些條件,且蚰蜒以白蟻、蟑螂、螞蟻、衣魚、蜘蛛、臭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等為食。(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蚰蜒有毒嗎?會咬人嗎?
「蚰蜒有毒嗎?蚰蜒會咬人嗎?」這大概是最多人擔心的問題了。蚰蜒外型看起來恐怖、行動迅速,一般人直覺認為牠是有毒的。事實上,蚰蜒的顎足(forcipules)具備毒腺,且毒腺的出口位於顎足的爪端(尖端),這是牠們注射毒液以制伏獵物的關鍵結構。
蚰蜒的顎足是唇足綱(Chilopoda)昆蟲的專屬特徵,不同於一般足,專門演化成用來捕捉和注射毒液的器官。牠們透過顎足的尖端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迅速麻痺或殺死獵物,之後才能安全進食。
簡單來說,其實蚰蜒有毒沒錯,但對人類幾乎無害。因為蚰蜒之所以分泌毒液,是用來麻痺獵物,方便進食。然而,蚰蜒非常膽小,碰到人類幾乎是逃命為先。除非硬要去抓牠、壓到牠,否則被咬的機會極低。
被蚰蜒咬到會怎樣?
被蚰蜒咬的案例極為罕見,且症狀通常只是輕微紅腫或刺痛感,且毒性遠遠不及蜂類或蚊蟲。根據臺北市教育e報第1014期資料指出,雖然蚰蜒和蜈蚣同樣具有毒鉤,但蚰蜒毒性弱,倘若被蚰蜒咬到,可能會造成暫時性的皮膚紅腫。但是,實際上蚰蜒咬人的情形極罕見,因為蚰蜒遇人時往往會快速躲避。
此外,Let's 探索家中昆蟲指出,蚰蜒和蜈蚣相同具有毒鉤和毒腺,但蚰蜒毒鉤較蜈蚣脆弱無法刺穿皮膚,對人體危害甚小,僅可能造成較輕微過敏反應。
蚰蜒為什麼叫乖乖?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蚰蜒被叫「乖乖」時,會覺得不可思議:這種毛骨悚然的生物,怎麼會有這麼溫柔的名字?名稱來源可能有幾個:
- 軍中流傳:根據馬祖日報資料指出,蚰蜒「乖乖」的綽號,源自於軍中流傳已久的傳說。因蚰蜒與軍中流傳許久的不實謠言「乖乖針」和「乖乖水」同等神秘。據說阿兵哥們看到蚰蜒就會乖乖退避,因此東引的弟兄們便將蚰蜒親切地稱為「乖乖」。
- 家中老人用語:有些長輩會用「乖乖」稱呼蚰蜒,是因為牠吃害蟲、幫忙打掃環境,被認為是「對我們很乖的昆蟲」。
- 教育誤導:部分父母會用可愛詞彙減少孩子對牠的恐懼,所以把牠稱為「乖乖」,讓孩子不要害怕。
該不該驅除蚰蜒?4方式溫和驅離
雖然蚰蜒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害蟲,但對不少人來說,光是牠的外型就足以令人崩潰。而驅除蚰蜒意味著失去了天然的蟲蟲捕手,可能導致家中原本的蟲害問題依然存在。若實在無法接受牠的存在,可考慮用以下4種方式溫和驅離:
- 降低家中濕度:使用除濕機、常開窗通風
- 封住裂縫:補強牆角、排水孔與門窗縫隙
- 減少食物來源:保持家中清潔,減少昆蟲孳生
- 使用天然驅蟲劑:如薄荷油、檸檬草噴霧,對蚰蜒有一定驅離效果
蚰蜒常見3大QA
Q:蚰蜒和蜈蚣一樣嗎?
不是。蚰蜒與蜈蚣雖同為多足動物,但毒性與習性大不相同。蜈蚣毒性強且攻擊性高,蚰蜒則溫和很多。
Q:蚰蜒會鑽進耳朵嗎?
這是都市傳說。蚰蜒極少主動接近人類,更不會特意鑽入人體。
Q:蚰蜒會在家中大量繁殖嗎?
蚰蜒在室內繁殖機率不高,通常只是誤闖。若常看到牠們,代表你家中可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如昆蟲),才會「留住」牠們。
參考資料:Let's 探索家中昆蟲、臺北市教育e報第1014期、馬祖日報、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福爾摩斯病蟲害防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延伸閱讀】
蟑螂原來有討厭的味道?薄荷、檸檬草...日本家事專家靠9種氣味,讓家中6年看不見蟑螂
蟑螂大便都是細菌不是掃完就沒事!教你6步驟清理+消毒,一表分辨蟑螂、壁虎、老鼠大便
家裡有喇牙代表什麼?喇牙有毒嗎?怎麼趕走牠?專家:千萬別用拖鞋打!用「這招」就有效
如何消滅螞蟻大軍?螞蟻怕什麼?教你找出螞蟻源頭及滅蟻5方法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