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濕疹狂長?中醫三招退濕養膚防惡化

濕疹與體質有關,若父母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三聯症」,子女易遺傳「稟賦不足」體質,即天生皮膚修復力較差。(圖/賴建宏 攝。)
夏季濕熱難耐,讓許多人的皮膚也跟著「鬧脾氣」——紅、腫、癢的濕疹症狀頻繁出現,有時還滲出組織液、引發疼痛。濕疹是許多皮膚炎的統稱,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等,臨床表現多樣。有些民眾在西醫治療後,不是頻繁復發,就是擔心藥物副作用讓皮膚越擦越薄,欲尋求中醫幫忙。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監事、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廖述賢說明,中醫強調從體質調理、內外兼顧著手,有助於改善濕疹、穩定膚況,甚至達到根治。以下為口述紀要:
中醫認為,濕疹之所以會出現、甚至反覆發作,和患者的先天體質、後天環境都有密切關係。
壓力大竟也誘發濕疹
中醫解析五大成因
濕疹與體質有關,若父母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三聯症」,子女易遺傳「稟賦不足」體質,即天生皮膚修復力較差。一旦接觸風、寒、暑、濕、燥、火等六大外邪刺激時,體內濕熱易生,毒素累積於皮膚,就可能引發搔癢、脫皮、增厚、龜裂、滲液等濕疹症狀。
外在誘因如氣候、生活壓力,也是濕疹的重要推手。台灣夏季高溫潮濕,若久坐或處於悶熱環境,濕氣難以排出,局部皮膚容易紅癢發炎。例如陰囊濕疹常與肝經濕熱有關,加上穿著不透氣或機車坐墊悶熱刺激,更易誘發;女性更年期若長期處於家庭與工作壓力中,也可能出現陰部乾癢、濕疹等皮膚症狀。此外,常吃冰品、甜食等生冷濕黏食物,也會助濕生熱、加重皮膚發炎反應,使濕疹反覆發作。若再加上熬夜失眠,皮膚修復力下降,虛火內生,易陷入「越癢越睡不好、越睡不好越嚴重」的惡性循環。
中西醫治療雙管齊下
濕疹治好了,體質也改善
在中醫中,濕疹稱為濕瘡,依發作部位與症狀又細分為四彎風(異位性皮膚炎)、乳瘡(乳房濕疹)、腎囊風(陰囊濕疹)、奶癬(脂漏性皮膚炎)等。這些命名反映的是中醫重視辨證論治,會根據患者的發病部位與體質選擇對應方藥。濕疹依病程發展可分為三期:急性期紅腫灼熱、水泡滲液;亞急性期傷口開始收合,伴隨脫皮與搔癢;慢性期則因濕久化燥,皮膚變得乾裂、粗厚。中醫會依據不同階段與體質選方治療,例如濕盛於熱者,常見滲液多、患肢浮腫、大便不成形,可用參苓白朮散與三妙散健脾利濕;若為熱盛於濕,則症狀偏紅腫灼熱,宜清熱瀉火,常用龍膽瀉肝湯搭配蓮子心、連翹心、生梔子等清心火的三心方;慢性期濕疹則多使用除濕胃苓湯,改善乾裂與皮膚增厚。
相較之下,若單靠西醫治療濕疹,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或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雖然見效快,卻容易停藥即復發。中醫則從本虛標實的病機出發,不僅著重調理脾肺、清熱袪濕、滋陰潤燥,更能針對每位患者找出潛在病因,進行個人化的體質調整,從根本改善濕疹反覆發作的問題。
中醫強調治本,西醫擅長控制急症,兩者結合可互補長短:一方面緩解當下不適,一方面調整體質、減少復發,讓整體療效更完整、穩定。至於是否能根治,仍仰賴患者能否配合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忌口、避免過敏原與紓壓等。
夏天喝三豆湯、洗溫水澡
有效預防濕疹惡化
許多濕疹反覆惡化,往往與吃進發物有關,如冰品、精緻糖、麩質食物與花生等,都是容易加重濕熱的飲食地雷。若不確定哪些食品含麩質,可以簡單做測試:壓下去會黏在一起的麵皮,多半含麩質與化合性發粉,這類黏膩重濁的食物不利於濕疹康復。因此,在中藥調理初期應完全忌口,讓身體清零;第三週起,少量攝取無妨。夏季若想清熱解渴,不妨以三豆湯取代手搖飲:黑豆、綠豆、紅豆、黃豆任選三種等量,加三倍水煮至豆皮裂開,放涼飲用,有助退濕、穩定膚況,亦可做為日常保健。另外,濕疹最忌諱用指甲摳抓,若真的癢到受不了,建議隨身攜帶乳液,使用無名指沾取乳液後塗抹於癢處,舒緩癢感。洗澡方式也大有學問,特別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用熱水洗澡會破壞皮膚保護膜、加重搔癢,建議改用以手背感覺略溫的溫水洗澡;洗後可用略涼水沖身約十二秒,幫助鎮定皮膚、預防濕疹惡化。
值班醫師:廖述賢
學歷:成功大學醫事技術學系、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經歷: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之臨床醫學指導教師、中華民國中醫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暨永久會員、中華民國中醫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暨永久會員
現職: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監事、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監事、馬光醫療網副學術長、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
三招判斷體內有無濕氣
有濕疹,代表體內一定有濕氣。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一些體徵來判斷。
- 舌象觀察:舌體通常偏胖大,伸出舌頭舌體滿口,舌邊還可能出現齒痕。若舌苔常呈現厚膩,稱為膩苔,也是濕氣未清的表現之一。
- 排便狀況:大便總感覺排不乾淨,黏附在馬桶或衛生紙上,代表體內濕氣偏重、排濁功能不佳。
- 身體感受:常覺得頭重如裹、四肢沉重、精神倦怠,並伴隨臉部出油、眼屎多、耳垢分泌旺盛等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