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尿液泡泡≠尿蛋白
詹傑凱醫師進一步解釋,尿中有泡泡,通常是因為尿液裡的有機溶質,最主要成分是尿素,改變了尿液的表面張力活性。形成原因如下:
-
1.當我們的膀胱用力將尿液射入馬桶中時,因為擾動了馬桶中的水,就有可能會產生泡泡。
-
2.尿液中各種內容物的變化,會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這些變化也會影響泡泡的形成。
-
3.當尿液中有過多的蛋白質,會讓小便容易產生泡泡。
不過尿液中的其他物質(像是尿素等),也會有類似的影響。換言之,也就是蛋白尿會讓小便中有泡泡;不過小便有泡泡,卻不一定是蛋白尿造成的。
多觀察:早晨第一泡尿變化
事實上,尿液有泡泡常出現在早晨第一泡尿,因為經過一整晚沒有喝水,尿液濃縮導致尿液濃度增加,進而也會使泡泡更容易產生。
而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因為攝取較多蛋白質,造成小便中的磷酸鹽及尿酸排泄增加,特別會發生在早晨第一泡尿,因為尿液濃縮而更加明顯。至於是否異常,只需做一般尿液常規檢查,即可分辨。
除此之外,建議民眾應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預防三高上身,也就是保護自己的腎臟。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華人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