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過動兒!爸媽變身4種海生物

撰文者: 駱慧雯2014-05-29

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該怎麼辦?有些家長四處找偏方,有的人「用打的」,有的人則是貼身保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將家長常見的作法區分為寄居蟹、章魚、鯊魚和海馬等4大類型,提醒ADHD不是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生理疾病,若延誤或不當治療,很有可能導致ADHD症狀複雜化,讓孩子錯失發揮實際潛力的機會。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好發於兒童,臨床發現家長基於愛孩子的心理,出現各種不同管教方式。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好發於兒童,臨床發現家長基於愛孩子的心理,出現各種不同管教方式。

類型1/逃避等待的「寄居蟹家長」

ADHD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精神失調疾病,患者常有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活動量過多、自制力弱的現象。許多家長在孩子被確診為ADHD後,會化身為「寄居蟹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會自動變好,有不少家長甚至不再尋求醫療協助。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醫師表示,ADHD孩子長大後確實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症狀而導致的挫折和難以適應。研究已證實治療的益處,尤其社交能力、自尊心、學業等均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更好。

類型2/追隨偏方的「章魚家長」

「章魚家長」則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家長會採取「補腦」行動,例如給孩子吃銀杏、人蔘或綜合維他命。張學?醫師指出,已有研究逐一驗證每種飲食療法,除了魚油目前已有初步的證據能幫助改善不專心之外,其他方式均無法證實可協助治療ADHD。

類型3/嚴格管教的「鯊魚家長」

不少家長在試過各種方法都不見成效時,會化身「鯊魚家長」,採取嚴厲管教,用高壓方式管理孩子的行為,但醫師提醒,雖然管教會建立紀律,但若動手打小孩,恐影響孩子身心靈的成長。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