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去看身心科嗎?」5分鐘快速了解:身心科到底能幫你什麼

撰文者: 孫柏鈞 醫師2015-04-10

自投身到身心科的基層以來,我觀察到一些奇特的現象。

正如同前幾天衛福部發佈的各縣市民眾體重調查報告,與經濟相關:經濟愈好的地方,體重平均值愈低。所以有人曾說過,肥胖其實是一種貧窮病。有錢的人才會重視自己吃的是什麼,而不只是吃飽或吃好而已,而且健康的食物有時價格較高。於是,有錢的人變得更健康,沒錢的人吃出一身病,甚至生了大病,造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以往我太太鄧景云醫師在新竹馬偕服務期間,就發現新竹的就醫族群跟南部縣市很不一樣,很多偏向輕症就前來就醫,甚至主動要求安排心理諮商的服務。

而心理的健康,也與體重的議題相仿。心理的健康,是無價的財富,但是貧窮的人哪裡有錢,甚至哪裡有時間去處理及發展心理的健康呢?

所以,身心科可以幹嘛?什麼叫做心理健康?我需不需要去就醫?這是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與各位讀者談的。

我不打算談如何判斷是否已經達到疾病的程度,這必須交由專業醫師來作判斷。我想談的是,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有病人常說:我想靠自己,所以不要吃藥。對於心理的介入也是:我想靠自己, 不想要靠治療師。

這些我都懂,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獨立,倚靠自己而不是別人。只是,這是一個腳步快速的社會,今天你所吃,不是自己種的;你所穿的,不是自己養蠶織的;車子所加的汽油也不是自己鑽油井取得提煉的。換句話說,我們是活在一個互助的世界裡,身心科所能提供的,是醫學發展的結晶,也是心理學及社會人文學發展的結晶,兩者融會貫通後的精彩匯流!所以我們為何不好好利用它呢?

而藥物對於身心症的幫助是什麼?

藥物不僅協助我們病情穩定,其實,藥物就像游泳圈,對於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而言,有了它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第一線希望,但是,若想放掉游泳圈,不依賴它,你勢必要開始學如何游泳。所以,我衷心的期待,大家能對藥物有正確的認識,讓它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認為倚靠藥物就是軟弱沒有用,或是擔心依賴。

我認為勇於求助的人,是有真正的勇氣以及智慧;而對於藥物依賴的擔憂,也請與您的專科醫師討論,以往缺少身心科專科醫師的年代,身心科的藥物多由其他科的醫師好心幫忙開給病人,卻衍生出許多安眠藥物濫用及使用種類及劑量衡量調整錯誤的問題,也難怪民眾有此擔憂,其實只要好好與專業的專科醫師配合,並不需擔心這樣的問題。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