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流血別以為沒關係!「牙周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比掉牙更悲慘的4種結局

撰文者: 徐子航 醫師2017-03-08

嘴巴裡的細菌非常多,甚至常常看到新聞報導說:「嘴巴的細菌比馬桶還多。」這些細菌平常和我們相安無事,但在飽餐一頓之後,殘留口中的食物殘渣就是他們無盡的養分來源。

細菌們吃飽閒閒沒事就想作怪,一群細菌往牙齒上頭跑,造成了「蛀牙」;另外一群則是往牙齒周圍跑就形成了「牙周病」。 

「蛀牙」大家從小就都很熟悉,白白的牙齒上出現黑黑的,很容易被察覺。也因為牙齒裡面有牙神經的關係,蛀牙越蛀越深,一旦痛起來,要不注意也難。但「牙周病」可就不這麼一回事了,是個很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 

「牙周病」,顧名思義就是牙齒周圍的疾病。

牙齒周圍有表層的牙肉(牙齦)和深層的骨頭(齒槽骨)。

 往牙齒周圍跑的細菌首先會跑到牙肉裡,造成牙齦發炎,也就是初期的牙周病。最明顯的徵兆是:刷牙流血。 

理論上,因為刷牙會流血,牙周病應該很容易被察覺才對。但依照我臨床經驗發現「刷牙流血」這件事因為太過於普遍,普遍到病人常常的反應會是: 「刷牙怎麼可能不流血!」或是「醫生,我用這支牙刷刷牙都會流血耶,會不會是牙刷毛太硬的關係!」 只好再次重申:健康的牙齦刷牙是不會流血的!(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詳細請看《刷牙流血怎麼辦?》) 如果不理會牙齒流血的話,慢慢的,被你忽視的細菌們穿過了牙肉,繼續往下跑,造成齒槽骨的破壞。

而齒槽骨是牙齒的地基,當地基被掏空之後,牙齒開始動搖、搖搖欲墜,最後脫落,結束他身為牙齒的一生。 你以為牙齒掉下來就是最悲慘的結尾嗎?那就大錯特錯了,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 

由於細菌長時間附著於牙齒周圍,造成周圍牙周組織產生持續、不間斷的慢性發炎。

或許有人會想「牙齒小小一顆,就算周圍牙齦發炎,好像也還好吧?」。

但別忘了你有很多顆牙齒啊!

經過實驗計算:

把一個廣泛性中度牙周炎的病人,所有發炎的牙齒的周圍的牙肉攤開來計算,這個發炎的面積竟高達50 cm2 to 75 cm2,相當於一個成人手掌的大小! 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你拿一個刷子刷你的手掌,一刷就流血,你不嚇死趕快就醫才怪!因此,怎麼能忽視牙齦流血問題呢?!

這還不是更可怕的,這些細菌還會隨著血液散播到全身,甚至造成急性呼吸道感染或是感染性心內膜炎,而有致死的風險!

另外,身體會為了因應這些長期的細菌感染,產生慢性的發炎物質,而這些發炎物質被認為和以下這些系統性疾病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1. 牙周病產生的發炎物質有可能造成羊水提早破裂,廣泛性牙周病的孕婦懷孕32週就早產的機率是健康孕婦的7倍!也因為提早生產,容易產出低出生體重的嬰兒,而低出生體重的嬰兒,其死亡率是正常體重嬰兒的40倍之高! 

如果能在懷孕期的前28週以內,持續的接受牙周治療,能有效減少生出「低出生體重」嬰兒的比例十倍之多! 

順帶一提,依據現在全民健保的給付標準,一般民眾是可以每半年洗牙一次;而孕婦是可以縮短到「每三個月」洗牙一次的! 

2. 除了懷孕婦女,男性朋友們也不要置身事外,當這些發炎物質跑到心臟去,會造成慢性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也可能提高血液的濃稠度,產生急性的血栓,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的機率也會跟著提升。

根據一個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分析15篇不同的關於「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的研究,統計發現平均起來:「牙周病的病人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牙周病的人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19%之多! 

3. 另外,糖尿病和牙周病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慢性的牙周發炎,使得糖尿病病人對於胰島素的反應不佳,血糖不易控制,惡化糖尿病。然而,糖尿病的病人本身對細菌的抵抗力又差,反過來牙周病也不易控制,而加劇牙周病,形成惡性循環。 研究證實,接受牙周治療的糖尿病病人,其血糖控制指標「糖化血色素」的平均值能夠顯著地降低1%左右。 

4. 甚至,根據一個長期追蹤30年的研究指出:當有牙周病造成牙周骨頭破壞超過21%以上的病人,其死亡率顯著超出控制組70%!

雖然牙周病不會造成直接死亡,也有可能是因為老年人比較容易得牙周病,相比沒有牙周病的年輕人,而有死亡率自然也就比較高…等等的可能性,但這仍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可觀數據! 講了這麼多,看了都頭昏了吧!

目的就是要讓你知道牙周病的嚴重性!不單單只是牙齒掉光而已! 我們既然不能把嘴巴裡的細菌消滅(比馬桶還多的細菌是要怎麼消滅?),也不能不吃飯,只好飯後、睡前乖乖的把牙齒刷乾淨吧!

作者簡介_徐子航 醫師

經營《Tony牙醫隨寫-但不隨便亂寫》部落格

以簡單淺顯的圖文,解說常被誤解的牙科小知識

目前在台北榮總服務,是個愛閒聊的小小住院醫師

粉絲專頁:Tony牙醫隨寫-但不隨便亂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