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新國病系列報導】

免疫治療納健保 擴大造福肺癌病患

2018-08-29
健保署在8月中旬宣布第一個免疫藥物納入健保,最快今年底黑色素細胞瘤的病患就能享有健保給付的照顧,台灣健保正式進入免疫藥物新時代的同時,其他癌症病患也引頸期盼、希望健保能嘉惠更多其他癌症病患。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健保納入免疫療法之後,癌症病患感覺受到鼓舞、希望健保放寬給付造福更多病患。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表示,「醫界至少等了3年,才等到這個好消息」,王正旭沉下臉色說:「3年有多久?我們的癌症病人已經換3輪了」,通常肺癌病患差不多一年一梯,今年8月1日「國際肺癌日」之後,王正旭和其他的醫師等到了免疫藥物變成健保用藥的新措施,但更多的病人卻來不及等到這一刻。

王正旭強調,肺癌之所以成為「新國病」,死亡率、發生率都高居第一位,主要是早期發現不易、晚期才確診導致病患治療效果不佳,而且不管是哪種肺癌都一樣不易早期發現,王正旭指出,肺癌主要分為二大類型,一是靠近肺部中間的「中間型」、與抽菸較有關係的鱗狀細胞癌、小細胞肺癌,這ㄧ類病患多以咳嗽症狀表現,但因為病患通常有抽菸習慣,本來就常常咳嗽、難以分辨到底咳嗽是否異常而錯失即早發現肺癌的機會,這類病患平常應遵照醫囑、比一般人更頻繁的定期篩檢;而另一類型是肺部的「周邊型」,像是肺腺癌、大細胞肺癌,平常沒有特別的症狀、所以病患更是不易察覺,只能靠健康檢查才可能有機會早期發現。

肺癌早期發現不易  早、晚期治療效果差異大

對於近來鼓勵民眾接受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肺癌的呼聲,王正旭強調,目前臨床上並沒有標準化的常規檢查指引,但確定的是有抽菸、家族史等危險因子,或是常處於高風險環境中,例如二手菸、三手菸的空間,又或是具有商業保險的人,其實都應該定期篩檢肺癌,王正旭表示,第1期肺癌治癒率通常有8到9成,但是到了第3期淋巴轉移之後、治癒率則大幅下降到3到4成,比起早期發現的第一期病患少了一半到3分之1,足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的癌症中心與眼球先生合作,讓病患在充滿創意與趣味的舒適空間和醫師合作一起攜手抗癌。

繼傳統的化療、放療、開刀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之後,台灣的癌症治療總算步入免疫治療的新頁,雖然目前已有4種肺癌免疫藥物取得肺癌適應症,但全都還未納入健保,王正旭強調,台灣在國際間已算是引進新抗癌藥物的中、前段班,但藥物新科技發展太快、健保制度跟不上是國際上常見的難題,王正旭肯定台灣在高價新藥、癌症免疫新藥等政策方向上,採取類似「小總額」的試辦方案逐步納入。但對於醫療資源的重新分配、卻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免疫藥物納入健保之後病患受惠,憂的是礙於目前健保法規規定差額負擔只適用於醫材、並未開放藥品差額負擔,也就是說透過健保給付、使用免疫治療有效的病患,未來若達健保給付的療程上限時,接下來的藥費就必須完全自費,即使治療成效高的病患也有可能因為藥費問題而被迫放棄生命,將是接下來臨床醫療、以及醫學倫理上的難題。


健保給付有難題  對抗肺癌從自身做起

醫療經濟學與醫學倫理之間,兩難的拔河或許不易有答案,但王正旭肯定地告訴所有人,防治肺癌可以先從自己做起,依他的行醫經驗,目前臨床上大約仍有1成病患不願接受治療,轉向偏方或是沒有實證的療法,但其實肺癌不管是在篩檢、診斷、治療上都已有長足的進步,目前區域醫院級以上的中、大型醫院,幾乎都設有癌症整合團隊,集合各科別的專業協助癌症病患抗癌,再加上健保署已開始逐步將免疫療法納入給付,醫師手上用來治療癌症的武器——免疫藥物的發揮空間更大,只要醫病合作、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並非難事。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