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最近院所
... 定位中 ...

認識糖尿病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系列】聰明就醫,才有健康-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看病不一樣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系列】聰明就醫,才有健康-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看病不一樣

臺灣在民國85年就開辦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研究顯示照護網品質表現,不僅優於未參加的院所,而且持續進步。

與朋友分享:
LINE

文章出處:糖尿病家族
撰  文:振興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邱淑媞醫師

糖尿病就醫,和你想的不一樣

 糖尿病原本是非常複雜的疾病,若沒有妥善處理,全身大、小血管所到之處,包括腎臟、眼睛、足部、心臟、腦部……,都可能遭殃。所幸醫藥研發進步,已使糖尿病可妥善控制。控制得好與不好,大大影響病人的預後!而當今全世界共同的挑戰,就是即使知道如何控制,但,許多糖尿病人的控制狀況,仍是不及格!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因糖尿病而截肢、洗腎或中風的病人,關鍵就在不知道糖尿病的就醫,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有家屬說:「我爸都有看醫生,拿的藥也都有吃,怎麼還會洗腎?」「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怎麼可能變成要把腳鋸掉?為什麼以前沒有人告訴我們?」也有病人中風以後問:「我的血糖都很穩定啊,醫師說不錯啊!」「我人都沒有什麼不舒服啊,怎麼會中風?」(結果都是拿止痛藥順便開血糖藥,空腹血糖長期逼近200)。

 事實一:糖尿病是沉默殺手,它造成的全身傷害是默默在進行,「沒有不舒服」絕對不代表「沒事」;等到不舒服,可能就來不及了!

 事實二:糖尿病治療非常複雜,也不是「有在看醫師」、「有在吃藥」就可以,有一連串關鍵的事,必須斤斤計較,包括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體重、飲食、運動,戒菸檳酒,還要及預防低血糖、預防足部、眼底與腎臟併發症,避免感染、心血管預防性用藥,以及注意病人的心理與社會調適等。當然不是所有醫師都熟悉這些細節,更不是一個醫師就能處理一切,還涉及不同專業的合作、時間、設備、以及定期評估等。

 事實三:正因是沉默殺手,病人也常缺乏動機,不見黃河不掉淚;所以不能坐等病人來求醫、更不是用症狀來處置,傳統「你哪裡不舒服」那套醫療方式已經不夠用。

 事實四:要對「每一個病人」,把前述「每一件事」都做好,非常困難,個別醫師,在極其忙碌的診間,如果赤手空拳、單打獨鬥,不論醫術多高明,是不可能把糖尿病看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全世界有那麼多糖尿病人控制狀況不及格!

糖尿病照護,臺灣起步早

 英國在1970年代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重點是想結合醫院與基層的團隊,共同合作處理複雜的糖尿病,而美國則在1990前後推動「疾病管理」,除了團隊,還加上「管理」,也就是針對糖尿病必須斤斤計較的事,訂出醫療品質指標、目標,採用數據(一共有哪些病人,各有哪些項目好、哪些不好),持續改善,並給予給付上的獎勵。2001年美國推動醫療體系改革,指出慢性病看病方式必須從傳統被動反應(reactive),改為主動出擊(proactive);而各重大疾病,要列出必須斤斤計較的事,有計畫的提供服務與管理,稱之為計畫式的照護(planned care),給付更必須大幅改革,將優質照護付諸實現。

 臺灣早在民國85年,就結合醫界和衛生行政的力量,在宜蘭縣開辦全臺第一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針對必須斤斤計較的事(「品質指標」),訂出一套可供遵循的診斷與控制標準,並辦理醫療人員訓練和認證,同時,更由政府與糖尿病學界共同深入去監測各醫療團隊的品質表現,對於執行狀況好的,由政府給予「糖尿病人健康促進機構」標章,以便病人可以選擇這些團隊就醫;此外,健保也推出所謂品質獎勵款,給予績優團隊些許經費。研究顯示,照護網品質表現,不僅優於未參加照護網的院所,而且持續在進步。

 這麼說來,臺灣的糖尿病醫療品質,應該領先全世界?事實如何呢?

有效管理與治理,最欠東風

 健保雖然推動了品質獎勵措施,但不僅給付額度低,而且,未積極介入,15年下來,涵蓋率僅達到1/3的糖尿病病人。優質治療涵蓋率太低,是臺灣糖尿病照護的致命傷。前不久臺灣健保表現被評比為全球第45名,遠遠落後於日、星、韓,其中,糖尿病、肺炎這兩大透過醫療可預防的死亡,成績尤其難看。健保表面財務正常,滿意度高,實質上卻沒有把錢花在「最需要斤斤計較的事」上,糖尿病人領了滿滿的藥,然而,血糖呢?眼底呢?病人搞不清楚,健保也沒想搞清楚。

 所幸,臺灣糖尿病醫療界與衛生界仍持續在自我要求,包括培訓糖尿病衛教專業人力、導入主動提示資訊系統來輔助醫師看診、定期整理品質數據、找出控制不佳的病人加以追蹤,以及成立病友團體深化病友支持與學習。因此,民眾可以慎選這些團隊,讓健康多一層保障。以下提供有兩個網址,供大家做就醫選擇: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成立於1997年,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動「關懷血糖、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定期追蹤」的訴求。透過宣導教育,提升國人對於糖尿病防治的認知,鼓勵病友體現「與病為友、正向克糖」的健康生活。

基金會的事功不僅獲得各界高度肯定,也招徠許多志士仁人參與奉獻。我們堅定並恪守「開創引領促進全民健康樂活、秉持專業結合專技推廣科普、從事教育落實病友自我管理、力行關懷打造友好和善環境」的發展方向。

SATW.TJO.18.12.043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