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誤會蝦子!不新鮮或抗生素才是過敏主因

撰文者: 林慧貞2013-05-22

新鮮甘甜的蝦子讓人垂涎欲滴,但卻有人享受不到蝦子的好滋味,因為小小一尾蝦可能讓他們嘴麻起紅疹,然而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講師李意娟表示,許多人其實不是對蝦子本身過敏,而是對養蝦過程投入的抗生素過敏,「不要再誤會蝦子了!

蛋白質、抗生素都是過敏原因

只不過吃了一尾小小的蝦子竟然這裡癢、那裡癢,許多對蝦子過敏的人都有這種痛苦的經驗,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講師李意娟指出,有些人確實是對蝦子體內的蛋白質過敏,但多數人其實是對蝦子養殖過程中,投入的抗生素或藥物過敏,「不要再誤會蝦子了!」

許多甲殼類動物如螃蟹、蝦子體中帶有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是造成人們過敏的主要原因,一些體質敏感的人,可能光是用筷子接觸或者碰到外殼,就會全身起紅疹,國內甚至有因過敏引起氣喘送醫不治的案例。

「但是如果蝦子夠新鮮,其實民眾並不會過敏。」李意娟說,原肌球蛋白是很深層、非常微小的蛋白,要一段時間才會被蝦子體內的酵素分解出來,如果活蝦直接烹煮,還來不及分解出原肌球蛋白就被吃下肚,人體胃酸並不會分解出這種蛋白,自然不會有過敏的狀況。

但其實很多時候蝦子都揹了黑鍋,抗生素或藥物才是導致人們過敏的元兇。李意娟指出,一般白蝦的育成率大概只有兩到三成,養殖業者為了提高存活率,經常施打抗生素或抗菌劑,所以有些人對海鮮過敏,卻可以吃蝦米,其實是對藥物過敏。

養殖環境惡劣,蝦子吃抗生素長大

台灣白蝦年產8000多公噸,是國內養殖蝦種第一名,但育成率卻只有兩到三成,放了10萬尾蝦苗,可能只有2到3萬尾能活下去,為什麼養殖的白蝦這麼難活呢?李意娟指出,除了白蝦容易感染疾病,最大的問題出在養殖環境。

台灣的養殖業者很少專門養白蝦,因為白蝦容易感染疾病,而且一旦染病整池的蝦子都會遭殃,養殖業者為了避免血本無歸,多是採取混合養殖的方式,和虱目魚一起飼養。「對養殖業者而言,養蝦是多賺的。」李意娟說,一般蝦苗的成本一隻大概才0.015元,就算育成率低,但相比之下還是有一些利潤。

「這些蝦子都是撿別人吃剩的。」李意娟指出,一般魚類大概只能吃掉五成飼料,剩下的才會輪到蝦子,而且養殖業者通常把飼料丟下去就拍拍屁股走人,根本不管飼料 有沒有被吸收,但蝦子和人類一樣,如果生病食慾就會不好,一般養殖業者不會根據狀況調配飼料量,這些多的飼料就四散在池子裡,造成水體負擔,加速蝦子的死 亡。

這裡又浮現出另一個問題:這些病死的蝦子就這樣放在水裡嗎?李意娟說,由於蝦子是底棲型生物,如果看到牠浮上來代表健康出了問題,但如果養殖業者沒有用心觀察,等到在池邊發現幾隻死蝦,底下早就不知道死幾百隻了。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養殖業者只好投以各項藥物,提高蝦子存活率,一旦蝦子產生抗藥性,就施更重的藥。國內養蝦的藥物多達上萬種,每個養殖業者都有自己的獨 門配方,抗生素、抗菌劑最常見,但現行法令只規定哪幾種藥物禁止使用,就算驗出有藥物殘留,只要不在禁藥名單內,就算被驗出也無法可管,李意娟直言:「法 規一開始的設計就有問題,應該規定哪幾種藥是可以使用的。」

新鮮嚴選,過敏者也能吃一尾好蝦

消費者除了注意養殖環境,挑選蝦子也是一大學問。許多民眾到菜市場最愛買活跳跳的蝦子,以為這樣才是新鮮,但你知道嗎,這些活蹦亂跳的蝦子可能是打藥後的結果。

李意娟說,蝦子是非常神經質的動物,運送過程會因為緊迫而死亡,她指著剛撈起十分鐘的蝦子說,「你看才過這麼短的時間,很多蝦子就不跳了。」蝦子一旦離開原 生環境幾個小時就會死亡,很多人為了維持蝦子賣相會注射興奮劑或腎上腺素,讓蝦子看起來活跳跳,有時蝦子太活躍容易造成損傷,業者也會施打鎮定劑,這些東 西會殘留在腮或殼的縫隙中,有些人就會產生過敏反應。

她提醒民眾,可以從蝦頭或蝦腳的顏色判斷蝦子新不新鮮,如果變黑表示已經放了一段時間。李意娟建議,要買新鮮的蝦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到漁港或是自己信任的養殖場,確保養殖過程健康,過敏的人也能享受蝦子的美味。

※本文獲「上下游新聞市集」授權轉載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