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搞錯了!吃魚會汞中毒,其實和「深海魚」無關

撰文者: 林慧貞2013-11-06

台北榮民總醫院月初發表研究, 三歲女孩常吃深海魚,汞含量竟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容許值20倍,不過許多學者澄清,汞含量和魚生活的海水深度沒有關係,和食物鏈的位置關聯較大,鮪魚、旗魚、鮭魚屬洄游魚類,吃小魚維生,位處食物鏈頂端,累積汞含量因此較高,生活在200公尺以下、陽光照不到的水域,才叫深海魚。但無論是深海魚或鮭魚、鮪魚,生物族群都較少,考量健康或生態保育,民眾都不該吃過量。

鮪魚、旗魚、鮭魚非深海魚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醫師吳明玲,2007年到2011年收集31名患者,發現有六名孩童長期食用深海魚,血汞及髮汞含量偏高,一名三歲女童一周至 少吃十餐海魚,血汞含量高達205.7ppb,超過世衛組織建議值5-10ppb四十倍,吳明玲比對患者飲食習慣,以及衛生福利部做的魚類重金屬調查,認為患者應是攝取太多大型鮪魚、鮭魚等「深海魚」。

不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海水深度平均約200公尺,陽光就透不進去,生活在此的魚類才是深海魚,鮪魚、鮭魚、旗魚都屬洄游魚類,根本不是深海魚。

圖:深海魚Chiasmodon niger 艾齒魚 ,艾齒魚科,俗名黑狗母 。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研究室典藏,廖運志攝 )

沒有陽光的世界和淺海截然不同,這裡沒有植物,深海魚只能撿別人吃剩的食物,多半為肉食性,演化出尖銳的牙齒和大嘴,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大許多的動 物;由於沒有光線,很多深海魚的眼睛都退化失明;為了吸引獵物、防禦敵人,許多深海魚如燈籠魚、巨口魚的身體側面都演化出發光器。

長期研究海洋毒物的海洋大學特聘教授黃登福也表示,一般而言,漁獲通常以沿岸、近海、遠洋分類,不會特別用深度劃分。

1
2
3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