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靈,治頭痛也治心碎?

撰文者: 李覓農2014-10-14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研究孩童自制力的「棉花糖測試」Marshmallow Test嗎?當初設計實驗的心理學家,這些年來仍一直在進行後續的研究,如今已84高齡的米歇爾(Walter Mischel)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棉花糖測試:如何掌控自制力》,總結畢生的研究心得,教導讀者如何將自制力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挑戰中,從控制體重、戒菸,到克服心碎、作出重大決策等。其中最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他對於治療心碎的建議,因為頗令人意外。

一般人原本認為治療心碎需要時間,若能向親人或好友傾訴情傷,親情和友情也都是能夠支持我們度過低潮的力量。米歇爾卻宣稱,找人傾訴並不能撫慰心碎的痛苦,反而會讓人感覺更差。新的心理研究顯示,反覆傾訴咀嚼痛苦的經驗只會讓人益發沮喪消沉,不如採取一個客觀疏遠的角度來看整件事情,才不至於讓傷口一再重新撕裂,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

當朋友深夜打電話來述說心碎情傷,你卻告訴他:「去吃兩片阿司匹靈,明天早上再打電話給我。」似乎是很冷酷的回應,但是這方法有效,而且是具有堅實研究基礎的。當人們用身體上的疼痛來形容情感上的悲苦,它不只是一個比喻而已,在大腦中,心碎情傷真的是以生理疼痛的方式來表現。研究人員發現,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受試者在觀看剛分手的戀人照片時感受到的痛苦,和他們在手臂遭到灼熱刺激時的疼痛,在腦部有相同的體感代表,也就是說,心理上的痛和生理上的痛同樣顯著活化大腦中兩個掌管痛覺的區域:次級體感​​皮質區(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和腦島背後側(dorsal posterior insula),這也是為什麼米歇爾建議失戀心碎的人吃阿斯匹靈或止痛藥的原因。

米歇爾表示,咀嚼悲傷或負面的經驗,實際上不利於癒合過程,耿耿於懷使事情變得更糟。面對心碎,比較健康有效的方式,是吃顆阿斯匹靈,停止重覆述說或思索自己的傷心痛苦,然後趕緊轉移注意力,找一個新的嗜好讓自己分心。下回有需要時,不妨照他的方法試試,或許很快就能海闊天空了?

参考資料:

專欄簡介_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