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製品為何要加消泡劑?加入致癌染色劑毒遍全台豆干

撰文者: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2014-12-17

台南「芊鑫實業社」疑似使用工業用染劑「二甲基黃」,加入「油脂黃粉」,混合其它油脂做成乳化劑,下游業者再購入製作油片、豆干,受害廠商遍及全台,連老牌的大溪「黃大目」豆干也中標,但到底為何豆漿要加乳化劑?又為何需要染劑?上下游訪問了食品專家和業界意見,剖析乳化劑裡的化學成分。

豆漿蛋白質高易冒泡,乳化劑有消泡功能

自家煮豆漿一定會冒泡泡

豆干的前身是豆腐、豆漿,業者買進黃豆後,通常會泡水靜置一天,洗完豆子開始磨豆,加水煮沸、濾掉渣滓後就成為豆漿;若再加入俗稱石膏的硫酸鈣,幫助豆漿凝固,便是我們常吃的豆腐;豆腐覆上布包,放入模子重壓後,水分被剔除,則成為豆干。

曾親手做過豆漿的人一定知道,煮豆漿時鍋子上頭會冒出泡泡,必須不斷攪動或撈除,否則容易溢出鍋爐,因為磨豆過程會混入空氣,煮沸時裡頭的空氣膨脹,就容易產生泡泡。

大溪萬里香豆干店老闆簡弘倫形容,「就像洗衣服加了太多洗衣精,會一直冒泡泡」,黃豆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被空氣包覆,豆漿煮不熟,容易有腥味,且沒消泡,後續加熱、裝填無法一貫化作業,耗損率會很高。

另一名業者也說,小家庭還能慢慢撈泡,但大型業者一桶豆漿動輒幾十公升,不可能用撈的,在磨豆時就會加入消泡劑,但大概只佔原料萬分之三。

這次出問題的乳化劑,就是拿來當作豆漿的消泡劑。在食品界任職超過30年的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表示,黃豆油脂高,油脂和水混合時,容易往上浮,乳化劑可以融合油脂和水,改變油脂表面張力,幫助消泡,除非使用脫脂黃豆,但脫脂黃豆口感沒那麼好,一般的業者還是習慣用乳化劑當消泡劑。

豆製品加乳化劑可修飾口感

乳化劑在生活中很常見,例如雞蛋中的蛋黃、豆類中的卵磷脂就是天然乳化劑,但因為天然成分性質不安定,因此大多數的乳化劑都採化工提煉,例如脂肪酸單甘油脂、蔗糖酯、山梨糖醇脂等等。

一般乳化劑成分

此次出問題的乳化劑,成份包括脂肪酸山梨糖酯、碳酸鈣、氫化棕櫚油、油脂黃粉。陳俊成表示,脂肪酸山梨糖酯和氫化棕櫚油都是很常見的乳化成分,麵包中也常加,讓原料油水相容,碳酸鈣則可調整pH值,維持酸鹼安定,讓原料更好操作。

不過陳俊成透露,業者加上述這些原料,絕不只是為了消泡,因為最好用的消泡劑是「矽」類,「如果只是要消泡,矽的作用比乳脂好,重點是為了修飾口感,讓油安定,豆漿更好喝。」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