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老人就有1個憂鬱症...台灣老人自殺率第一!爺爺奶奶「心情不好」跟「身體不適」一樣危急
這些被忽視的憂鬱症,通常都沒有得到處理。在看診時,老人也不太會提到心理問題。一來是因為「汙名化」,讓病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二來醫病雙方常認為身體問題需要優先處理,但事實上,沒被處理的憂鬱症,往往會惡化病人的身體問題。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人的憂鬱往往被視為「正常」。活動力減少、對許多事情興趣減少、不太想外出、自信心變差,常被家人認為「老人就是這樣」。其實,老人雖然會得到失智症,但那畢竟是少數,多數老人還是耳聰目明。老人雖然體力會變差,但做做有氧、做做重訓,對多數老人還是不成問題。但一旦進入憂鬱的惡性循環,活動力減少,體力更差,身體健康反倒退化得更快。
憂鬱症狀被忽略,自然就得不到治療、沒有刻意改變生活,一切每況愈下。這使得老人的自殺率與自殺成功率,其實是各年齡層中最高,許多自殺老人在子女的掩蓋下不讓外界知道。在貧窮的農村,老人上吊、喝農藥並不少見。
老人容易憂鬱,對死亡的焦慮是重要原因。一旦出現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森氏症、中風等身體問題,就很自然會想到自己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健康將會衰弱,離死亡越來越近。但老人通常又忌諱談這些問題,只能自己隱藏起來,放在心裡。
現在的老人又面臨新的挑戰:大部分國家的社會福利並不完善,各種老人年金漸漸打折縮水,如果資產、存款不夠,或子女無法奉養,各種花用就得縮衣節食。「貧賤夫妻百事哀」,沒錢的老人也是一樣,可能會為了錢跟子女、媳婦、女婿不愉快,心情更難好起來。
要如何發現老人隱藏性的憂鬱症?這有時需要在一般診間之外,由其他人跟老人深談,讓個案願意把自己的心情講出來。而家人也要有心理準備,如果發現家裡長者的行為模式有變化,就要注意可能是得到憂鬱症了。
出現憂鬱症狀的老人,到精神科看診、服用憂鬱症藥物,自然也是個方法。比較困難的是,如何針對老人的個性、興趣、社經條件,試著改變老人的生活方式?對於有經濟壓力的家庭,這並不容易做到。要讓老人有動力,同時要讓老人有自信、有尊嚴,願意在剩餘的生命裡尋求人生意義,而不是倒下、認輸,有時還得顧及長輩的面子,也常讓人為難。
適度的經濟支援,不要把老人當成「老小孩」,多鼓勵老人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可以改善長輩的憂鬱狀態。當然,萬一已經陷入重度憂鬱,適時就醫,才比較能快速改變老人的心情。
精神科醫師,執業於高雄快樂心靈診所與喜洋洋心靈診所。小說「好男好女」曾獲選爾雅版1995年年度小說選。曾任卓越新聞獎、金鐘獎、華人部落格大賽等評審。目前寫作偏向大腦科學的二手傳播,以及長篇小說「台北淪亡記」的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