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盡吃睡,長大活受罪!腦科學專家用一張圖告訴你:不能放任孩子自由發展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郭錦龍 醫師 2016-01-31

兒童發展關鍵時期之大腦可塑性曲線圖 (引用自教科書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5th ed, p. 1279)

今天整理上學期腦科所博士班上課資料時,突然看到一張有關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曲線圖」,之前看到這張圖很無感,就是一張圖嘛。這次突然發現它解答了一個當父母的都想知道、但都不知道的問題:讓孩子自由發展?還是嚴格管教?

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所著《樂府詩集長歌行》裡有兩句五言古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誡世人年輕時要努力,以免後悔莫及。也因為如此,東方傳統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偏重權威式的管教。相較於東方社會,西方的教育強調讓孩子自由發展,尊重小孩的興趣。還好,現今的家長越來越開明,不再有「不打不成器」這種落伍的舊思維。只是,每每看到自己小孩課業總是「逆向」第一的時候,不免開始困惑「自由發展」的教育模式到底對不對?

其實這張「關鍵時期曲線圖」解答了這個問題:「太快樂的童年」可能導致「不太幸福的成年」!圖中所謂可塑性(plasticity,縱軸),是大腦根據新經歷而重組神經網絡的特殊能力。從這張圖我們清楚了解到兒童有三種關鍵發展時期(critical periods),包括:感官功能、語言發展、及其他更高等的認知功能(例如:閱讀、數學、邏輯思考等能力)。這三種功能的發展皆始於出生前,說明了胎教的重要性,也告訴懷孕期的媽媽一定要調適好自己的情緒,胎兒可以感受到媽媽情緒的起伏,負面的情緒會導致胎兒未來負面的發展。

語言發展的神經調控能力在出生後8個月時最強,這時候也是嬰兒牙牙學語的時候。到了3~4歲時大腦語言發展的可塑能力便逐漸消失,所以可能的話盡量讓小孩子在這段期間學習不同的語言。有些人會擔心一次學習太多語言小朋友會錯亂。其實不會,因為小朋友學習語言的模式和成人不同。一般成年人是利用左腦在學習語言,而小朋友是利用右腦,差別在於右腦學習是類似影像學習,大腦就像底片一樣會把所有資訊照下來,馬上可以運用;左腦是邏輯學習,需要透過整合、融會貫通才能運用。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學習語言如此神速,而成人學了幾十年的文法,了解一堆「a/e/i/o/u前面要加an,不能加a」這種無聊的死文法,卻連一句流利的英文都說不出口。

兒童其他高等認知功能(例如:閱讀、數學、邏輯思考等能力)的神經調控能力在5~6歲時是處於最強大的時期,到了15歲時這種特殊的神經調控能力幾乎完全消失。當父母的盡可能讓小朋友在這個關鍵時期(剛好在幼稚園到國中時期)大量學習、吸收新知。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在學習上就會事倍功半了,尤其如果這段關鍵時期兒童的底子、根基不紮實,學習這件事就會成為小朋友的沉重負擔了。也因此我們不難想像為什麼很多小時後學習狀況不佳的小孩子,後來都自我放棄,因為他們錯失了關鍵學習時期,又缺乏基礎,致使學習動機完全喪失,自我放棄,著實可惜。

有人說,我們必須尊重小孩,他如果不喜歡,就不要勉強他。只是,在小朋友還沒有足夠能力判斷甚麼對他未來最好之前,尊重他有時候是害了他。未來他有判斷力來後悔「小時盡吃睡,長大活受罪」的時候,看在父母眼裡,也只有心疼再心疼了。有些人會反駁,西方教育也是放任式的,西方國家不都很強盛嗎?這樣問的人凸顯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西方的教育是「開放」,但不是「放任」,西方的父母鼓勵小孩閱讀,誘發他們學習的動機,教育他們邏輯思考的能力;而傳統的東方教育是「教條式」的嚴格管教模式,搭配「填鴨式」的洗腦教育。「補習班」的英文是「cram school」,「cram」的意思就是把知識「塞」進你的大腦,硬要你死背下來,再考你這些「很快就過時」的知識。這樣的教育教出來的不過是一個比電腦硬碟還不如的「死腦筋」,硬碟至少可以精準地保存資料,大部分學生則是考完就還給老師,試問有誰還記得大學曾經學過的通識課程微積分嗎?教育者考學生「中國某一朝代的某一個皇帝是誰」做什麼,這種只要google一下馬上知道的東西需要去背嗎?

此外,每個人的大腦主要功能都不同,有些人是以記憶功能為主,有些則是以理解為主,就像有些人擅長歷史、地理科目,有些人鍾愛數學、物理。許多小孩子記憶力方面比較不行,往往成為著重記憶升學考試下的犧牲品,也經常被標上「成績不好的壞學生」。其實搞不好這個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很強,頭腦很靈活,出了社會遇到瞬息萬變的生活挑戰都可以迎刃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大企業家或事業有成的人以前成績都不是很好的原因之一。

1
2
單頁閱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