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中醫:四物湯本身很好也有效,但你不一定需要它...
20160826編按:洪心容醫師上一篇文章「親愛的,拜託速速遠離妳的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好嗎?」,引起許多討論。洪醫師今日進一步補充解釋她對於食用補藥的看法如下....
感謝 篠舞 醫師的圖片使用授權
開頭,請讓我引用篠舞醫師所舉的例子:「類固醇」。
如果今天有醫師跳出來要民眾「遠離」類固醇,那是不是代表「類固醇」有問題?是不是指涉類固醇是不該被使用的毒?是不是也指涉使用類固醇的背後醫療體系有問題?
我的答案是「遠離是因為你靠得太近,要你遠離是要你保持一個安全距離,而要你保持安全距離不代表被遠離的對象是不好的」。
是的,用了「遠離」這個字眼當標題,就是因為我們台灣的國人太常把藥補當作是隨時可以用來補充體力、讓人安心的必需品,而且是長時間、高頻率的使用這樣的藥補。
我常常聽到有女初經乍到的家長,很好心的立刻端上藥補要補補身子,我也常常聽到把四物當作營養補給品每天喝上一罐,還有家裡面的長輩口耳相傳下來的藥補或偏方,三不五時就給他來一下的。長時間、高頻率,而且是毫無戒心,即使有戒心但是不忍或不敢拒絕長輩的好意,就這樣經年累月的喝下去,很多人連自己在喝的那碗湯裡頭裝了些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長年一直喝下自己都不太了解而且沒有專業醫師評估後的東西,大家真的不害怕嗎?
無論是四物八珍十全,這些都是藥材所組成的,雖然有讀者舉例「因為有水毒症就不喝水了嗎?」藉此來我指涉我發文的論點是錯的,但水是生命必需品,而這些藥補是嗎?如果藥補不是生命必需品,那為什麼要冒著風險去服用,甚至是未經醫師診斷就過量服用?
藥之所以是藥,就因為它有重新定位、平衡身體的功能,然而一但過度服用,那就不是定位而是擾亂身體。俗話說:「藥是三分毒」,所以在未經專業醫師的診斷下的任意服用,都有機會產生問題。
常言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有數千年的經驗累積,所以怎麼會輕易被我這一個執業才不到二十載的女中醫師給批判?甚至是顛覆?還是大家認為中醫就只有四物八珍十全這三帖藥?讓民眾遠離了這些藥補,中醫就要凋亡了?更何況我要民眾遠離的是私自使用的藥膳與藥補。
其實我不是要顛覆、批判中醫理論,也不是懷疑藥補的功效,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時空背景的不同」,比如有留言提到:「張機跟李時珍的時代不一樣,怎麼方劑也未見淘汰,他們可是相差了千年之久,可不是短短數十年喔。想一下吧!」。這段觀點看似正確,但即便後漢與明朝隔了將近1300年,但這些時空背景下的飲食習慣與內容的差異性,會比二戰期間跟二戰後的現在這大約70年的飲食內容變遷還要來的大嗎?
時空背景不同,考量的不只是時間差異性,在這幾篇文章中更重要的是「在時間變遷中,其飲食內容與習慣的改變」這才是我所提到「時空背景不同」的核心。光看張李之間的時間差異千年,卻不考慮他們兩個時代的飲食內容即便有改變,其變幅卻還是遠低於「二戰時 與 戰後的現代」。
二戰時期三餐不繼是正常,餐餐有魚有肉是少數有能力的家庭才有可能做的到的事情,更別說餐餐大魚大肉是極少數的王公貴族才有可能的,而二戰後經濟逐漸復甦,民眾的飲食取得力不斷增加,選擇越來越多,量也越來越大,一直到現在幾乎是餐餐有魚或有肉,吃不夠還可以隨手到處買小吃、飲料,然後叮咚進到三步一小間、五步一大間的超商或是藥妝店裡頭,還有各式各樣的營養補給品(維生素、礦物質...更多),光是二戰期間到二戰後的現代區區不過70年左右,飲食內容與習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那為何我們還會覺得藥補是必須的?把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的帖子藥方拿來現代這個社會使用卻不用經過相關專業醫師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