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另一半,相似還是互補好?心理師:關鍵就在你過去的「未完成議題」
為了找到「對」的人,常有為情所困的人和我在晤談室裡反覆討論,想抽絲剝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對象特質或條件,最後我們會發現要成就兩人之間的「適合」,不光靠對方的特質或條件,更取決於個人「內心的成熟」。
被自己特質「互補」的人吸引,最後往往因為共通點太少而難以彼此理解,然而和擁有「相似」特質的人相處,兩個人又常會卡在一樣的脾氣裡無法妥協;憑「心動」決定的對象,常常殞落於沒有感覺,靠「理智」選擇的伴侶,相處起來則可能平順卻沒有溫度。
尋找對的人似乎無法依靠單一的準則。
這些被廣為運用的擇偶原則,都只談到兩人相互吸引的部分現象,卻忽略了「個人內在的需求和議題,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會被具備何種特質的人吸引」。
有一種看待「人們會如何彼此吸引進而建立連結」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背景與心理議題,彷彿是長在身上的「鉤子」,我們一旦遇到可以和自己的鉤子「勾上」的對象,就會受到吸引,但這樣的吸引力,有時不是出於正向的愛,而是為了完成我們內心「未竟議題」(未完成的事情會造成某些情緒壓力,例如成長創傷之類)。
最近看到一個韓劇《灰姑娘與四騎士》,我認為非常適合用來說明這個現象。
照片翻拍自《灰姑娘與四騎士》劇照
劇中個性冷淡彆扭的男主角,心儀著眼神總是流露悲傷的女配角。他們相遇的時候,女配角獨自哭泣的樣子,讓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男主角想起自己的童年,他常常很心疼背著自己躲起來偷偷哭泣的母親,所以很自然地對女配角萌生「我想保護她」的心情;後來,他遇到和自己個性迥異的女主角,一開始兩人非常不對盤,但隨著更多的互動,和他同是單親的女主角面對挫折和創傷的正向態度,對男主角產生影響,讓他變得更開朗,更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兩人也從此互相吸引。
如果從「相似」或「互補」的概念來看,和男主角一樣,冷淡不擅表達感情的女配角,以及與男主角有著相反特質、樂觀又親和的女主角,兩人對男主角都具吸引力,兩種組合感覺上都是很好的搭配。
若以「內在未竟議題」的角度來看,這兩段感情都顯示出男主角與母親之間的情感記憶,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愛情,能吸引他的女性都有具有讓他連結起母親的特質,這就是我們內心的「鉤子」。如果另一個人也擁有相似或對應的「鉤子」,那麼這兩個人會覺得彼此之間的吸引力強過與其他人,當雙方「勾上」的時候,就產生找到「對」的人會有的那種「心動」感。
如果在戀愛前尚未處理好自己的內在議題,那麼即使出現了「勾上」的對象,也未必能發展出健康且穩定的關係。以前面提到的故事為例,男主角對女配角產生「我想保護她」的心情,而深受吸引,如果「對母親的渴望和補償」對男主角來說是尚未處理的議題,那麼兩人交往後,男主角很可能會重複「默默守著母親的孤獨男孩」這個劇本,兩人的關係會陷入「拯救者和受害者」這類僵化的互動,進而慢慢地失去愛情帶給個人成長的可能性。
那些來自個人過去經驗所累積的「鉤子」有著長遠穩定的特質,因此會讓我們產生「心動」感覺的人往往有特定的類型,重要的不只是遇到「對」的人,而是好好地處理自己內心的議題,讓身上的「鉤子」是帶著正向而熟悉的感情,而不是「遺憾的未竟事項」或「充滿糾結的衝突」。
當妳好好回顧自己過去的故事,愈來愈能夠面對自己內心的議題,讓自己的內在愈來愈成熟時,「對」的人所帶來的就會是一段美好且深刻的感情。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人妻與人母、婆婆的媳婦、媽媽的女兒;Patty Chou,《大醫院小故事》作者、《良醫健康網》專欄作家、業餘媒體人,未婚。兩位同事兼好友,希望用簡單的心理學理論,給更多女性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